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 下载本文

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

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赴甘肃省静宁县学习考察苹果产业建设的报告10月13日至17日,**县组成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团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团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果业办及12个乡镇(管理区)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党政考察团,赴甘肃省静宁县就苹果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服务等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受到了静宁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乡镇的热情接待,先后在静宁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铎、县委常委路韬等领导的陪同下,深入静宁县李店镇常坪村山地果园示范点、治平乡胡家塬果园示范区、静宁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通达果汁静宁分公司、城川乡东山梁果园示范区、鼎元纸制品有限公司、工业品公司纸箱厂等地进行了现场考察。随后,考察团全体成员与静宁县有关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在认真听取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详细介绍后,双方就苹果产业发展和扩大教育合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大家踊跃发言、畅谈感受,加深了相互了解,建立了良好友谊。这次考察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时间紧凑,既使全体考察人员亲自感受到了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也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深受震撼和鼓舞,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为全县坚定不移地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静宁县基本县情静宁县位于甘、宁两省

(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重镇,素有“陇口要冲”之称。312国道和平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建县已有多年的历史。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静宁,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9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319个村小组,总人口48.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7万人。全县海拔1340米—2245米,年均气温7.4℃,无霜期159天,日照时数2252小时,年均降水量423.6毫米,可靠值285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静宁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a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四张国家级名片,红富士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中华金果”和奥运特供果品一等奖,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示范县、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产业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县生产总值16.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亿元,财政总收入596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4万元,财政总支出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9.5元。全县有5000多人参加高考,其中二本上线2319人,超过了甘肃的高考状元县——会宁县,成为静宁在甘肃省又一张靓丽的名片,真正实现了穷县办出了

富教育、强教育的目标。二、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静宁县苹果产业建设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87年)、示范推广阶段(1988年至)和产业化经营阶段(至今)。目前,全县果树经济林总面积达7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6%;其中苹果总面积60万亩,挂果面积30万亩,红富士品种占总面积的95%以上,全县户均果园面积达7.4亩,人均1.6亩,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全县农民人均从果品中获得纯收入8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2%;今年预计人均果品纯收入1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8%,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0%,收入5万元以上的约占20%。全县先后有14.5万人依托果业脱贫。静宁县发展苹果产业的做法,有关领导介绍时将其概括为“五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拉动。结合一路看、一路听的情况和考察人员的感受,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突出主导地位,行政持续推动。静宁发展苹果产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学习了我们陕西延安、礼泉发展苹果的经验之后起步的,与陕西、山东等苹果老产区相比,应该属后起之秀。静宁人经过探索总结后,认准了果品产业这条路,并且毫不动摇地走了下去。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倾注全县之力,凝聚全民之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