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徐健顺吟诵——中国式读书法(大纲)20111006汇编 下载本文

吟诵——中国式读书法

(大纲)

徐健顺

我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个学校,经常听到里面传出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

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熟悉这种声音,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声音。但是,您有没有想过:

这种一字一顿的读法,是从哪里来的?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这是白话文教育之始。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谁也不知道,那时候白话文还没有写出多少呢。于是在教学大纲中出现了“两字一顿读法”的字样。到现在,很多学校诵读白话文,还是两字一顿的。当时有很多老师、学者撰文反对两字一顿读法,到1926年,“两字一顿读法”从教学大纲中被去掉了。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于是,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逐渐兴起,直至今日的规模。白话文朗诵是对的,白话文两字一顿地读或一字一顿地读是不对的。一字一顿地读是从两字一顿地读那里发展过来的。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也不知道是谁把这种读法用到了古诗文的诵读中。那是外国人读汉诗,而且是刚学汉语A级水平的外国人,话都不会说,才那样读汉诗,我们居然跟他们学,而抛弃我们自己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式,这不是很荒谬吗?

那么,自古以来,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是怎样诵读的呢?

是吟诵的。自古读书皆吟诵。百年以前,就是辛亥革命那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的。朗诵是90年前从欧洲传进来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着读书的。

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

化系统。

我在这里只说说大纲,篇幅所限,不举例了,具体例证,请看我的讲稿。 第一,吟诵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

从屈原开始,中国人开始“作诗”,“作诗”的主要方式是“先吟后录”, 鲁迅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说得非常清楚。这种方式与今日之上来就写、涂涂改改,或者敲键盘,删除回车,完全不同。创作方式不同,作品的意义呈现方式就不同。“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吟诵的独特性几乎都来自这一点。因为有的音可以拖长,有的音拖不长,所以长的就更长,短的就愈显得短。同理,高低、缓急、轻重,都被放大了。在生活口语中,语音本身的意义不大,然而一旦拖长,声音的意义就被放大了,它就承载了作品的一部分意义。古代的文人都知道这点,所以创作诗文,是把一部分意义放在声音中的。比如,最简单的,押韵就是主音和长音。单说长音,就是韵字拖的最长,实际上你读古诗,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听那个韵!韵决定了诗歌的情绪、格调。“关关雎鸠”的意思,不是关啊关啊叫的雎鸠鸟,而是想让你听“iou”的声音,那是“君子”的心声,是他见到“窈窕淑女”时的最强烈的感觉。请选一种声音,表达你所希望的未来——你会选哪种声音?这么一想,你就明白了。

再比如,《登鹳雀楼》都说是奋发图强的,所以现在都祝人更上一层楼,可是杜甫说“花近高楼伤客心”,辛弃疾说“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古代,登楼是伤心的意思!王粲登楼而悲,这是典故。为什么会理解错?因为读错了。读错就会理解错。这首诗也是押iou韵的,尤韵不会有奋发图强的诗,因为这个韵太软绵绵了。你读诗不拖韵字,当然读不明白了。“白日依山尽”,白日是短音,山是长音,依尽是中音,我们的古诗是分长中短音的,不能乱念!有人说王之涣写错了,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就是因为没弄明白“山”是长音。“白日”才是对的。“黄河入海流”,河、流是长音,入是短音,黄、海是中音,你按长短读一下,马上就会感觉到,那么大的黄河一下子入到海里去了。这诗是人生苦短的意思,具体请见我的讲稿。

吟诵的规则,我总结的叫“一本六法”。一本,就是吟诵的目的,是表达出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创作的时候也是依此进行,所以一部分意义是用声音

来表达的,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都是有意义的。诵读的时候也就必须依法进行,才能还原声音的意义。阐释诗文,必从吟诵入手。

因此,汉诗文的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一百一十五年以来,我们引进了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文化,有利也有弊。弊端之一,就是西方理论无法解释西方人不懂的地方,比如汉语的语音。结果,现在大家都学得只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抛弃了音义部分,把诗文只当大白话,可惜可叹。

格律是怎么产生的?是吟诵的需要。所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的格律,都可以用吟诵解释明白。

几千年来,我们的诗人是用吟诵来创作诗文的。现在不吟诵,只凭格律创作了,就叫写诗,不叫作诗了。写的诗,已经没有吟诵作的诗那样的声韵的意义了,也没有那么多声韵之美了。振兴诗词,还当吟诵。 第二,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

用什么方式创作的,就当用什么方式诵读,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吧,不然怎么能读懂涵义呢?读错就会理解错,理解错就会读错。读诗词不管平仄,读古文不管句读,只能是瞎子摸象啊。我们的古诗文,印出来,是一排排的竖列的字,没有标点,但是在每个文人眼中,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哪个字急,哪个字缓,哪个字轻,哪个字重,都是清清楚楚的,那是有规定的!不可以乱念!

以中古音为例,近体诗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对称来读;古体诗上中下调,模进来读;古文讲究句读,句读即语法,外加入声促而虚字缓。如果能这样来读,古诗文的涵义就一下子读出来了,用不着做过分的讲解。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是随意的。现在很多学者对此持不同的看法。至少汉语的音和形都是有道理的。

绝大部分汉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的字形都是有理据的。所谓形声字,绝大部分的声旁是有意义的,不仅仅表示声,也表示义。

绝大部分汉字的读音,都是有涵义的。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有理据的。为什么要读这个音,是有原因的。

汉语,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研究这三方面的学问就是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它们是古代“小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