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
A. 双松政策 B. 双紧政策 C. 财政平衡政策 D. 财政盈余政策 6.西方现代财政政策主要产生于下列哪个学派( )
A. 古典学派 B. 凯恩斯学派 C. 货币学派 D. 供应学派
7.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 A. 财政活动的性质 B. 财政收支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C. 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D. 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 8.汲水政策是汉森的财政政策理论,这种政策的载体是( ) A. 公共税收 B. 公共投资 C. 国债 D. 补贴 9.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指( )
A. 中央政府 B. 地方政府 C. 财政部门 D. A 和B
10.能够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 税收 B. 公共支出 C. 政府投资 D. 公债
11.从期限上看,汲水政策属于财政政策中的( )
A. 短期财政政策 B. 中期财政政策 C. 长期财政政策 D. 中长期财政政策 12.从减税对刺激总需求水平提高效果看,应选择削减( )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3.从减税对刺激总供给水平提高的效果看,应选择削减( )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4.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时避免通胀,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是( ) A. “双紧” B. “双松” C. 松财政紧货币 D. 松货币紧财政 15.属于微观财政政策的是( )
A. 折旧政策 B. 税收政策 C. 公债政策 D. 预算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财政政策的特征包括( )
A. 法制性 B. 稳定性 C. 概括性 D. 系统性 2.财政政策按作用对象划分位( )
A. 微观财政政策 B. 宏观财政政策 C. 中观财政政策 D. 客观财政政策 3.积极财政政策特征有( )
A. 稳定性 B. 适应性 C. 时效性 D. 深刻性 4.财政政策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
A. 税收政策 B. 支出政策 C. 预算政策 D. 公债政策 5.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措施有( )
A. 减税 B. 扩大支出规模 C. 降低国债发行 D. 增加国债发行 6.构成财政政策的政策要素主要包括( )
A. 政策主体 B. 政策种类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工具 7.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
A. 税收 B. 政府投资 C. 补贴 D. 利率
8.为更好发挥公债政策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 A. 调整公债发行规模 B. 选择购买对象 C. 安排偿还期限 D. 制定不同公债利率 9.财政政策的传导媒介主要包括( ) 37
A. 收入分配 B. 货币供应 C. 价格 D. 税收
36
10.累进所得税制稳定机制越高,必须是( )
A. 起征点越低 B. 起征点越高 C. 边际税率越低 D. 边际税率越高 11.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内容包括( )
A. 充分就业 B. 物价稳定 C. 收入合理分配 D. 经济社会发展 12.收入分配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表现为( )
A. 按生产要素分配 B. 按市场价格分配 C. 贫富悬殊 D. 收入差距过大 13.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一部分人先富 B. 共同富裕
C. 精神文明整体性提升 D. 社会整体生活水平质量提高 14.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 )
A. 信贷计划 B. 再贷款 C. 存款准备金 D. 公开市场业务
15.政府投资在提高我国社会总供给能力方向有重要作用,主要是( ) A. 发挥“乘数作用” B. 弥补市场投资缺陷
C. 发挥示范诱导作用 D. 增加社会消费总水平 1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区别有( )
A. 在实行扩张目标中作用不同 B. 在实行紧缩目标上作用不同 C. 在对供给的作用上不同 D. 在对需求上的作用不同 17.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隐含的风险主要包括( )
A. 赤字债务化 B. 金融风险 C. 投融资体制复旧 D. 税收急剧增长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 五、论述题
1.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2.资料:1998 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政府作出了拉动经济增 长,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中国经济近几年持续平稳的增 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济学界也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底 有多大空间和可持续性。近两年来,有的学者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淡出(马栓友, 2001); 有的学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转型(课题组, 2000 ;安体富, 2002 );有的学者甚至提出 要防止出现“凯恩斯依赖症”(杨继绳, 2002 )。很显然,不管是否承认,很多学者已经把 1998 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简单地等同为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了。但是, 这种简单的等同是有一定偏颇的。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1998 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 政策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1)中国并不完全存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背景 模式,因而,中国1998 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完全是凯恩斯所主张的扩张性财 政政策,而是更接近新古典综合派的增长性财政政策;(2)中国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中、长期保持平稳高速增长, 至关重要。这需要包括增长性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组合来支撑;(3)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 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应加以坚持并使之更加有效。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做一简要分析,怎样理解各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7
陈共《财政学》习题集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D 7.B 8.D 9.D 10.A 11.C 12.A 13.A 14.C 15.A 16.D 17.B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AB 2.AD 3.ABCD 4.AC 5.BC 三、简答题
1.(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 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 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 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 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 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2.(1)行政、法律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3)财政手段。
3.(1)纯粹的社会公共需要:行政,国防,基础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 的需要。
(2)半社会公共需要:高等教育,公共道路,公共桥梁,广播电视,医院,城市公共 交通
(3)基础建设: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风险产业,邮政,电讯,民航,属于再生产的 公共的外部条件。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C 5.C 6.C 7.C 8.A 9.C 10.A 11.D 12.B 13.A 14.D
15.C 16.C 17.A 18.D 19.D 20.D 21.A 22.A 23.A 24.D 25.C 26.C 27.C 28.C 29.C 30.A 31.A 32.A 33.D 34.B 35.D 36.D 37.A 38.C 39.B 40.B 41.A 42.A 43.C 44.A 45.B 46.D 47.C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AC 2.AC 3.AD 4.ABCD 5.ABC 6.ABD 7.ABD 8.ABC 9.AB 10.ABC
11.ABC 12.AC 13.ABCD 14.ABCD 15.AC 16.ABC 17.ABC 18.ACD 19.AC 20.ABC 21.ABCD 22.BC 23.BC 24.ACD 三、简答题
1.其必要条件是:
人数众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 产品是同质的。
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并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使用者。 完全的信息或知识。 39
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性。
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 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38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外部经济。 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2.市场失灵或失效的主要表现: (1) 公共产品问题。 (2) 外部效应问题。
(3) 竞争失效和垄断问题。
(4) 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5) 市场不完全问题。 (6) 信息不充分问题。 (7) 分配不公问题
(8) 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3.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如下: (1) 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 (2) 矫正外部效应。
(3) 阻止垄断,维护有效竞争。 (4) 纠正不合理偏好。
(5) 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 (6) 生产和提供信息。 (7) 实行收入公平分配。 (8) 稳定宏观经济。
4.财政配置资源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实现的。其配置资源的摄制和手段主要是: (1) 通过财政支出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如国防。
(2) 通过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补贴,以利具有外部正效应产品扩大生产,使其达致合 理的供给水平,如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
(3)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出或直接经营管理,使自然垄断性行业达到有效率的产量, 如自来水。
(4) 通过税收尤其是高税率限制劣值品的生产和消费,如烟、酒等;通过财政支出(购 买性支出)——投资或财政补贴鼓励优值品德生产和消费,如教育等。
(5) 通过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税收等提供市场不完全的产品,如社会保障、 高新技术产业等。
(6) 通过财政收支和管理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有效信息。
5.财政的收入分配是指通过财政参与GDP或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 平。
公平分配一般包括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的分配原则是每个人的收入份 额按其所拥有并提供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来确定,强调的是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社会公平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位置在现阶段社会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6.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有二: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 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 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者”,即免 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 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 40
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7.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39
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 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8.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 平衡与结构平衡。(1)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 五、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 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及其实现方式
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 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确定财政
资源占社会整体资源的比重,实现社会资源在民间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间的合理配置。(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 出的比例以及购买性支出内部的配置比例等。(3)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 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未被财政集中的民间资源的配置原则上属于市场机制 作用的范围。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有效率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应保持中性,不干扰市场机 制的运行。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效率不高时,可考虑采用非中性的财政政策手段进行调节, 促进民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财政配置的基本工具是 税收和财政支出。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就税收而言,主要是降低税收成本。一 是要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使税收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二是要降低税 收的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就财政支出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收入分配职能及其实现方式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 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
上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改进 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未对生产过程直接提供要素, 因而未参与国民收入的初始分配。其收入要由财政再分配来解决。一方面,要解决职工工 资水平问题,即工资水平要适度。另一方面,要解决工资制度的规范问题。凡应纳入工资 范围的收入都应计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3)加强税收调 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 非劳动收入,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开征消费税,选择对奢侈品和贵重 消费品课税,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 产分布等。(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转移性支出制度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 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老龄人口,失业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保证这些人口起码的生 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是财政再分配的责任。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依托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福 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经济稳定与发展及其实现方式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多重含义。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1)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 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 41
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