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佛陀教育-正确认识佛法 下载本文

名叫律提,另一只名叫赊律,都非常灵巧聪明,不但会听人的话,而且又会自己说话,每天看到出家人来,就大声叫喊长者家里的人出来迎接。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到长者的家来,看见这两只鹦鹉会说话,就教它们苦集灭道的四谛法,并为它们讲述四谛的道理。这两只鹦鹉听了,非常的欢喜!飞到树上后,日夜不停地念诵四谛法。可是不幸,有一天晚上,这两只鹦鹉在树上栖宿时给野猫咬死了。

两只鹦鹉因为生前听闻了佛法,种下了善根,死后生到天上去,享受到天上的福乐;等到天福享尽了以后,又投生到人间来,从小就非常聪明,长大后出家修行,成为德学兼优的高僧,最终出离苦海究竟解脱,证得了涅槃的安乐。

真修行人一定要多听闻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尤其是要多读大乘了义经典,不闻佛法,就不懂得佛法的义理,又如何树立正知正见?

但是,听闻了佛法以后,还要把你所听到的佛法加以详细的思惟、体悟、抉择,然后才能够获得确切的认识,从而提升了心性觉悟。

所以,学佛的第二个步骤,是思惟佛法,依了义经典。

佛陀的教法本来是圆满的、究竟的、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依世间种种根性不等的众生,而随机施设了种种不同的法门,于是本来平等的佛法遂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华严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盘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判定佛陀一代教法,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 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间宣讲《华严经》,是佛陀从自内证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初升的太阳先照高山峰一样,此时只有普贤、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而小乘人则如聋若哑。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未熟,于是在成道后十二年间讲说《阿含经》。此时的佛法犹如从牛身中方才挤出的牛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小乘人在第一时听闻大乘华严经教,如聋若哑,不能领受,因此佛陀以十二年的时间宣说《四阿含经》。此时譬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在五味中犹如由乳制成的酪味,因为是佛陀在鹿野苑所说,所以又称为鹿苑时。

第三方等时,第二时中已证悟无学的二乘人,只证得小果,却误以为是究竟之道。佛陀为破除其偏见,于阿含后八年间宣说《维摩》、《思益》、《胜

鬘》等大乘经典,以引小入大,叹大褒圆。此时譬如日照平地一样,如同将酪味再精制成生酥味。 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的二十二年间,佛陀为了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于王舍城灵鹫山、室罗伐悉底国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及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说诸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此时譬如上午十点的阳光照射大地一样,如同将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

第五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渐熟,于般若时之后的八年,于灵鹫山上说法华,开演十界皆成佛的真理。后临入灭的一日一夜之间,开演《涅盘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之理,是为法华涅槃时。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制而成的醍醐味。

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法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未了义经);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凡直接、明显的宣

说究竟之实义,称为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

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

了义教,就是圆满的、究竟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而不了义教,就是不够圆满、不是究竟的,不可以做准则的。换句话说,修学佛法必须要遵循世尊入涅槃前嘱咐后世学人的修学原则标准之一“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要以了义的为准则,绝对不得依不了义的为准则。若人能依此修学,则能远离争论扰乱,顺趋大乘正道。由于这样审细地思惟、辨析、抉择所引生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即是由思惟佛法所成就的智慧。

了义经典有:《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盘经》《大般若经》等(包括《金刚经》和《心经》)。依了义经典我们可以树立正知正见。

修学佛法重要的是明白道理及行做的正确方法后真行实做。因此,我们在听闻与思惟佛法之后,就要依照去实行;如果只重闻思而不实行,这就好像替人家数钞票,数得再多,也跟你自己没有相干,谚语说:“说食不能当饱,画饼不能充饥。”又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所以,学佛的第三个步骤,是明理而行。 由听闻佛法而思惟佛法,由思惟佛法而明理而行,这是学习佛法的次第。

修学佛法贵在实行,没有真实的行践,就失去了佛法化世的意义,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用。所以我们学佛人,日常一切生活必须要纳入佛法的正轨。古人说:“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即是说不但念佛、参禅是修行,就是礼拜、读诵、受持、书写、讲说、研究也无不是修行;总而言之,佛法就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日常的一切举止动作,待人接物,只要是如法如律,处处不离佛法,也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从修行佛法所引生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即是由修行佛法所成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