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全套精品复习考试资料 下载本文

实验诊断学全套精品复习考试资料

(复习纲要、重点概要、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试题集含答案)

目录

1、实验诊断学复习纲要

2、实验诊断学重点概要

3、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4、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

5、诊断学试题含答案

6、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7、实验诊断学习题集

8、实验诊断学试题集

实验诊断学复习纲要

一、实验诊断概论 * 实验诊断学概念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作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三个部分。

* 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室内质量控制(精密度)、室间质量控制(准确度)和全面质量管理

*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血液标本的种类:全血(血细胞成分检查)、血清(大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血浆(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凝血因子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动脉采血 ?采血时间:空腹采血、特定时间采血、急诊采血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抗凝剂(枸橼酸钠、肝素、EDTA-Na2)、及时送检和检测 ?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要有:检验诊断学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既要做到“有的放矢”,又要避免“撒大网” ?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病人中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即所有非病人中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准确度: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数。

* 实验诊断的参考值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 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值的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一、 临床血液学检测 (一)血液一般检测

1.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Normal Values: 红细胞数: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血红蛋白: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临床意义:

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和大面积烧伤等。

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各种心肺疾病所致红细胞代偿性或非代偿性增加

原发性: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2. 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血细胞比容(HCT):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也称血细胞压积。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简答题1:简述何为MCV、MCH、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MCV=HCT/RB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Hb/RB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MCHC=Hb/HCT 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80-100fl) MCH(27-34pg) MCHC(32%-36%)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36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 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36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简答题2:简述何为RDW以及它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临床意义: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DS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减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等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3. 白细胞的检测

?白细胞计数:(4-10)*109/L

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类型。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Ne):50%-70% 一天内其数量存在着变化,一般下午较早晨为高 临床意义: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②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1.5*109/L)、粒细胞缺乏症(<0.5*109/L)

病理性减少:感染(病毒、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感染)、血液系统疾病(AA、IDA、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③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④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嗜酸性粒细胞(Eo):0.5%-5% 临床意义:

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 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无实际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Ba):0-1% 临床意义:

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②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实际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y):20%-40% 主要的免疫细胞 临床意义:

①淋巴细胞增多:感染(主要为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 ②淋巴细胞减少: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下降 ?单核细胞(Mo):3%-8% 临床意义:

①单核细胞增多:感染性心内膜炎 ②单核细胞减少:无实际临床意义 4. 血小板的检测

9

?血小板计数:(100-300)*10/L 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 反应性增多(轻度):急性感染、急性溶血

②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 (二)血细胞形态特征

1.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规律——简答题3: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将特例补上去) ?生成规律: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早幼细胞→中幼细胞→晚幼细胞)→成熟细胞 ?发育规律: 胞体大小:大→小 胞核:大小:大→小 核仁:有→无 染色质:细致→粗糙致密 核形:圆形→椭圆形→肾形→杆状→分叶 胞浆:量:少→多 嗜碱性:强→弱、消失 染色性:深蓝→浅,甚至淡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核浆比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