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全套精品复习考试资料 下载本文

细胞 原粒细胞 原淋巴细胞 原单核细胞 胞体(μm) 12~20 10~16 16~22

外形 规则 圆/椭圆 规则 圆形 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有伪足

形态 圆形/椭圆 圆/椭圆有切迹 圆/不规则可有凹陷折叠 偏于胞浆一侧 细 染色质细颗粒状; 颗粒状排列致密;纤维网状分布

均匀分布平薄感;浓染核膜及核仁 ; 不匀起伏不平 胞 着色浅 周围更浓集 着色较深 核膜 不清楚 最清楚 较清楚

核 核仁 2~5个 较小1~2个 清楚 1~3个大而易见 细 量 少 很少 环绕于核周 较多 常见伪足

胞 颜色 淡/中蓝清彻 淡/中蓝清彻 灰蓝色 半透明感 浆 Auer小体 常见 无 常见有时不止一条 ALL各亚型的细胞学特征:见表P51

细胞特征 细胞大小

I 型 小细胞为主

II 型 大细胞为主 疏松 每例 结构不一

不规则 凹陷 折叠常见

核仁

不常见 /小而不清 清楚 1或多个 明显1 或多个小泡状

少 轻或中度 不定

较多 深蓝 较规则 III 型

大细胞为主大小 较一致

核染色质

较粗

每例结构较一致

核形

规则

偶有凹陷和折叠

呈细点状均匀

胞浆不定 常较多 不定 有些深染 不定

胞浆嗜碱 胞浆空泡

明显 蜂窝状

Auer Claviform Body

Definition 散在于细胞质中,棒头状or 棒杆状。深红色,排列不整。最多见于多颗粒网状细胞。 表:P53、54

AML的形态学/免疫学分型 亚型 描述标准

M0 MPO阴性 髓系标记阳性 M1 原始细胞>90%,MPO>3%阳性

M2 原始细胞20%~90% 单核系细胞<20% M3 早幼粒细胞样细胞,M3v

M4 原始20%~90% 单核系细胞20~80% M5 原始细胞>80%,有单核系细胞

M6 BM幼红>50%原始细胞>20 M6B BM 80%幼红 M6D BM 20 %细胞原始粒

M7 原巨核细胞.20%

Double 淋系与髓系细胞标记阳性 Phenotype

5. AML的形态学/免疫学分型 6. ALL各亚型的细胞学特征 7. MDS的WHO骨髓象诊断标准

8. 骨髓细胞外铁及铁粒细胞染色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两项检查的意义

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及其发挥途径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根据发病机制可将出血性疾病分为哪两大类?它们的检查可归为哪两大类?各类包括哪些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DIC诊断的初筛和确诊实验各有何内容?

患者 男 22 岁 工人 因膝关节血肿伴血尿来院就诊 实验室检查:

1、 出血时间 1分钟 2、 凝血时间 20分钟 3、 血小板 1503109/L

4、 PT 12 S(对照11 s) 5、 KPTT 90S(对照35S)

6、 TT 18S(正常对照17S) 7、 尿常规检查RBC满视野/HP 试问: 1、 以上检查哪些项目不正常? 2、 可能是哪种出血性疾病? 3、 应进一步作何试验?

肾功能检测

授课内容

一. 肾脏的生理单位和生理功能 二.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

三. 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泌功能的检查 四. 肾性酸碱平衡失调的检查 五.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与评价 六. 病例分析

第一节 肾脏生理概述

一、肾 脏 的 生 理 单 位 肾单位

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肾小球囊

肾小管: 近曲、远曲小管,髓袢(每侧100万个。) 二、肾脏的生理功能

(一)生成尿液,清除体内废物

1. 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原尿(120ml/min) 2. 肾小管选择性重吸收:水、糖、电解质 3. 肾小管分泌和排泄作用:H+、Ca++等 (二)调节水电平衡

1. Na、Cl、水的重吸收:肾小管 2. K的重吸收:近曲吸收、远曲排泌 3. Ca、P的重吸收 (三)调节酸碱平衡

1. HCO3-的主动重吸收:近曲小管 2. H+的排泌:远曲小管、髓袢 3. NH3 +的排泌:髓袢 (四)内分泌功能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 1,25-二羟胆钙化醇(活性VitD3) 3. 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和激肽 三、肾功能检查的目的

了解有无肾功能损伤、肾脏损失的程度和范围(累及肾小球、肾小管,或两者均累及),借以制定治疗方案,观察其动态变化,判断预后。 第二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 一、概述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 每分钟肾小球滤过液的产量

某种物质清除率=U(尿浓度)? V(尿量)/P(血浓度) (二)影响GFR的因素

1. 肾小球通透性增加:炎症早期、缺氧 2. 肾小球通透性降低:炎症晚期、膜增生 3.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下降:大出血、休克 4. 肾小球囊内压变化:尿路梗阻 (三)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很多,需根据病情、病变部位,合理选择。 二、血尿素(blood urea,BU)的测定

(一)原理:BU是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BU浓度增高。 (二)方法:取静脉血检测。

(三)参考值:1.78~7.14 mmol/L (四)临床意义 1. 肾性增高

1)不敏感,有效肾单位60~70%损伤; 2)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3)尿毒症时有特殊价值,与病情成正比: 7.14~14.28 mmol/L 代偿期 14.28~21.4 mmol/L 失代偿期 ?21.4 mmol/L 尿毒症期 2. 肾前性增高

1)长期大量蛋白质饮食;

2)蛋白质分解过度:组织大量坏死、消化道出血等; 3)肾血流量降低:脱水、休克等; 3. 肾后性增高

尿道梗阻、前列腺肥大等; 4. BU减少

低蛋白饮食、严重肝病等。

三、血肌酐(creatinine, Cr)测定 (一)原理

Cr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Cr由肌酸在肌肉中脱水形成,从肾小球滤过,基本上不重吸收。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肌酐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 (二)方法

无Cr饮食2~3天,取静脉血检查。 (三)参考值

男性 44~132?mol/L;女性 70~106?mol/L 。 (四)临床意义

1.慢性肾炎:超过442 ?mol/L时有尿毒症可能。 2.急性肾炎:177~354 ?mol/L。 3.尿毒症:可达1768 ?mol/L。 4. Cr减少:严重肝病。

四、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Ecr)

(一)原理: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容积血浆中的内生Cr全部清除出去。其清除率相当于肾小球滤过率。

(二)方法:无Cr饮食2~3天,同时检测静脉血和尿中Cr尿道和24h尿量。 (三)参考值

80~120ml/min/1.72m2 (四)临床意义

1. 较早判断肾小球的损害: ?80%正常值时提示肾小球损伤; 2. 对肾功能的初步估价:

51~70 ml/min 轻度损害 ?11~20 ml/min 早期 31~50 ml/min 中度损害 ?6 ~10 ml/min 晚期 ?30 ml/min 重度损害 ?5 ml/min 终末期 3. 指导治疗

?30~40 ml/min 限制蛋白质饮食 ?30 ml/min 噻嗪类利尿剂无效 ?10 ml/min 应进行人工透析 4. 临床分型

慢性肾炎普通型ECr?,肾病综合征?。 五、血尿酸(uric acid,UA)的测定 (一)原理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但98%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清除率低。肾脏病变早期,血中尿酸浓度即可增加。 (二)方法:取静脉血检测。 (三)参考值

男性 150~416 ?mol/L 女性 89 ~357 ?mol/L

(四)临床意义 1. 血尿酸浓度升高

1)肾性增高: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 较血肌苷和血尿素较早反映肾功能损伤。 2)肾外因素:体内尿酸生成异常增多。 如痛风,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2. 血尿酸浓度降低

1)各种原因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 2)肝功能严重损伤;

3)其他:慢性镉中毒,大剂量激素等。 第三节 肾小管排泌与重吸收功能试验

一、尿浓缩稀释试验(urea concentration dilution test) (一)原理

肾脏浓缩和稀释尿液的功能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进行。在日常或特定条件下,可通过观察病人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判断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是判断远曲小管功能的敏感指标。 (二)方法

莫氏试验和改良莫氏试验 (三)参考值

尿总量1000~2000ml, 尿最高比重在1.020以上 夜尿量?750ml, 高低之比?0.009 昼尿量:夜尿量为3~4:1 (四)临床意义

1. 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病变,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相对正常,故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2.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累及肾小管,尿浓缩功能障碍,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晚期尿比重固定。

3. 慢性肾盂肾炎: 病变以间质炎症为主者,损伤肾小管,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

4. 其它:凡损伤肾小管功能的疾病,均可出现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 二、酚红排泌试验(PSP) (一)原理

酚红(PSP)是一种无毒染料。注入体内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质结合,主要由近曲小管主动排泌,故尿中的排出量可作为近曲小管排泌功能的判断指标。 (二)方法

静脉注射PSP,检测15、30、60 和120min尿中PSP的量。 (三)参考值

15min 25~50% 60min 10~15 % 30min 15~25% 120min 5~10% (四)临床意义

1. 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

判断是否正常,更重要是15min排泌量(25%) 2.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

2h?40%, 提示血中可能有氮质储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