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全套精品复习考试资料 下载本文

②PT缩短常见于血液高凝状态:DIC早期、心梗、脑梗、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等。 ③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对口服抗凝剂双香刀豆素(华法林)的病人常用INR为2-4h作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中国人一般维持在INR 2-3h)。 6.抗凝系统检测——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 临床意义

①增高:可导致出血,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肝炎、肾移植、使用抗凝药物等。 ②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见于先天性AT缺陷症和后天性AT缺乏如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和肝脏疾病等。 7.纤溶活性检测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凝血与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形成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不被凝血酶所凝固。但其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却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沉析出来,形成纤维蛋白样的副凝块。这种不需凝血酶的“凝结”现象叫副凝现象。 临床意义

①阳性:说明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并已激活了纤溶系统,主要见于DIC的早期和中期; 创伤、大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等的病人也可出现假阳性。 ②阴性:见于正常人,原发性纤溶症及DIC晚期。 ③3P试验可用于鉴别原发性纤溶症和继发性纤溶症。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和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也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重要试验。D-二聚体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产物。

?FDP测定:体内总FDP升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但不能鉴别两者。

三、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一)尿液检测

尿液是血液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排泌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可用于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用药的监护,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 1.尿液的一般检测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①用清洁干燥容器留取标本,女性应避免阴道分泌物或月经血混入尿内,男性应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标本应在半小时内送检。随机尿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24小时尿用于尿糖、尿蛋白、电解质等定量检测并应记录尿量;餐后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检查;清洁中段尿用于尿液细菌培养。

②尿液常规检查的标本收集后应在2h内检查完毕,若不能立即检测标本,可冷藏(2-8℃)保存6-8h,也可加入甲苯(检测尿糖、尿蛋白)或盐酸(定量检测尿17羟、17酮、儿茶酚胺等)用以防腐。 ?一般性状检测 ①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及浓缩与稀释功能(球-管平衡)

Normal Values:1000-2000ml/24h

多尿:>2500ml/24h 少尿:<400ml/24h或17ml/h 无尿:<100ml/24h

②外观(颜色及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一般呈淡黄色至深黄色。 常见的尿外观改变的有以下几种:——简答题8:简述尿液外观改变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a.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呈淡红色云雾状。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外伤、结核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肉眼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 镜下血尿: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 b.血红蛋白尿(与血尿鉴别):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PNH、蚕豆病 c.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d.脓尿和菌尿:新鲜尿液因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而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e.乳糜尿:尿中因混有淋巴液而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③气味: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氨味);有机磷中毒(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鼠臭味)

④酸碱反应:反映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 Normal Values:pH约6.5,波动于4.5-8.0 临床意义:

a.尿pH降低:酸中毒、痛风、服用氯化铵、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等 b.尿pH升高:碱中毒、膀胱炎、服用小苏打、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⑤尿比密(SG):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Normal Values:1.015-1.025 临床意义:

a.尿比密升高:糖尿病、肾前性少尿、急性肾小球肾炎 b.尿比密降低:大量饮水、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化学检测 ①尿蛋白

Normal Values:定性试验:阴性 定量试验:0-80mg/24h a.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 b.按分子量大小分3组

i高分子量蛋白质:>9万,如Ig、补体等 (T-H糖蛋白) ii中分子量蛋白质:4-9万,以白蛋白为主

iii低分子量蛋白质:<4万,如游离轻链、α1-MG、β2-MG、溶菌酶

c.机制——简答题9:简述尿蛋白产生的原因 i肾小球滤膜受损,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蛋白质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 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尿中无大分子蛋白,半定量多在+++~++++,见于肾病综合征 非选择性蛋白尿:尿中可出现大中小分子蛋白,半定量多在+~++++,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提示预后不良 ii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原尿中蛋白无法被重吸收) iii血浆小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轻链):滤过肾小球且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iv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分泌T-H糖蛋白增加 临床意义:病理性蛋白尿——简答题10:简述蛋白尿常见的临床类型 a.肾小球性蛋白尿:中等分子量的清蛋白为主,见于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b.肾小管性蛋白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低分子量蛋白质增多为主,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c.混合性蛋白尿:清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同时增多,见于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 d.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 e.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 f.假性蛋白尿: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②尿糖

Normal Values:定性试验:阴性 定量试验:0.56-5.0mmol/24h a.糖尿:糖定性试验阳性,此时尿糖水平常达50mg/dl以上 b.机制:血糖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160mg/dL)或肾糖阈降低(肾脏病变)。 临床意义:

a.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 b.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 c.假性或暂时性糖尿:生理性、应激性、假性糖尿

③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临床意义:

糖尿病性酮尿:常伴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 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剧烈运动、呕吐、腹泻、饥饿等 ④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

Normal Values:尿胆红素:阴性 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黄疸诊断与鉴别诊断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溶血性黄疸 - ++ 肝细胞性黄疸 + + 阻塞性黄疸 + - 黄疸机制:

★溶血性黄疸:大量的红细胞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不溶水,不能通过肾,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代偿性增加,排入肠道,肠肝循环,尿胆原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肿胀坏死,里面结合胆红素部分漏到血液,经肾排泄,尿胆红素(+);肝功能受损,肠肝循环不能有效进行,经肠道吸收的部分不能再转变为胆红素,而以尿胆原形式排出,尿胆原(+)

★阻塞性黄疸:胆汁排入肠道受阻,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逆流入血经血循环由尿排出,尿胆红素(+),尿胆原(-) ?尿沉渣(显微镜)检测

尿沉渣检查是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

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泌尿系统疾病作出的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常规试验项目。

尿沉渣标准检测方法:10ml尿液、15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留0.2ml。尿沉渣需至少观察20个低倍视野、10个高倍视野,以视野中所见的最低和最高数目表示,如RBC:3-5/HP。 ①常见的各种细胞

a.红细胞:Normal Values:玻片法平均0-3/HP,增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等

b.白细胞和脓细胞:Normal Values:玻片法平均0-5/HP,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c.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②管型: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形成条件——简答题11:简述管型形成的条件 第二章 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第三章 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第四章 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 ③结晶体:当尿液中出现较多的结晶且伴有红细胞增多时,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

代谢性:如尿酸、草酸钙、磷酸盐结晶,多来自饮食,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病理性:如亮氨酸、酪氨酸、胆红素结晶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尿液的其他检测 a.尿红细胞形态:

肾小球性血尿: 红细胞受到挤压损伤及不同pH和渗透压的影响,引起其大小改变、形态异常和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呈非均一性尿,多形性红细胞>80%,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形态仍正常,呈均一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50%,见于结石、肿瘤、外伤等 b.尿微量清蛋白: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 c.乳糜尿试验:见于丝虫病及肾周淋巴循环受阻

3.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干化学尿分析仪、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二)脑脊液检测 1.脑脊液简介

?脑脊液的生成:脉络丛→侧脑室→穹隆→第三脑室→导水管→第四脑室→侧、中央孔→蛛网膜→静脉系统

?脑脊液的功能:保护大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调节颅内压力变化;供给大脑、脊髓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维持正常pH值。

?脑脊液采集的适应证:①有脑膜刺激症状者②疑有颅内出血者,不能作CT检查③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系统体征而原因不明者④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患者 ?脑脊液采集的禁忌症:①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②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 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③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有脑脊液漏者

2.标本采集

?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

?第1管做细菌学检查、第2管做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查、第3管做细胞计数和分类,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3.检验项目 ?一般性状检查

①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红色:出血引起 鉴别穿刺出血和病理性出血:三管试验、离心试验、隐血试验

黄色:脑脊液中胆红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蛋白含量增高(椎管梗阻)、血清中胆红素增高(重症肝炎)

乳白色(白细胞升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早期 绿色: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瘤

②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WBC > 300*106/L时变混浊

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呈脓样乳白色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白细胞↑,呈轻度毛玻璃样混浊 病毒性脑膜炎:仍清晰透明或微浊

③凝固物:正常脑脊液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静置1-2h形成凝块 结核性脑膜炎:静置12-24h形成纤细的薄膜

蛛网膜下隙梗阻:蛋白质含量>15g/L,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化学检查

①pH:Normal Values:7.31--7.34

当颅内发生炎症时,葡萄糖代谢旺盛,使乳酸(LA)↑,pH↓ ②蛋白质测定 原理: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此法比较敏感,当总蛋白量超过0.25g/L时,可呈弱阳性反应(蛋白+饱和石碳酸→蛋白盐↓)。 结果以(-)~(++++)表示

Normal Values:阴性或弱阳性 0.20-0.45g/L(腰椎穿刺) 临床意义:蛋白含量增加 a.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 ++++ 50g/L

结核性脑膜炎: ↑↑ ++ ~ +++ 10g/L 病毒性脑膜炎: ↑ + ~ ++

b.脑脊液循环障碍--蛋白质↑↑ 如椎管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

c.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管通透性增加(BBB)--蛋白质↑↑ 如脑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

d.局部蛋白含量↑--蛋白质↑ 如脑出血时血液蛋白混入脑脊液 ③葡萄糖测定:脑脊液中葡萄糖浓度为血糖浓度的60% Normal Values:儿童2.8-4.5mmol/L(50~80mg/dl) 成人2.5-4.4mmol/L(45~80mg/dl)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