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毕业设计(论文)

开 题 报

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股权激励因能帮助解决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2006年1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试行)》的实施,同年《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用办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的颁布修改共同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扫除了法律障碍。股权激励随之在中国上市公司里如火如荼的开展实施。

股权激励被西方资本市场定义为一种通过企业所有者给予企业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之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所有者实行股权激励是为了避免委托——代理问题,即公司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背离所有者利益。目前,股权激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给予管理者股权从而实现一种对管理者的长效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有助于在较长时间内促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一致,从而使得企业所有者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但目前理论界尚未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形成一致的观点,并且对股权激励在具体行业应用的实证研究又极其缺乏。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股权激励理论具有补充佐证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供高新技术劳务的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普遍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支柱。而专心攻关难题的知识技术人才极有可能对股权激励更敏感。信息技术行业是高新技术的代表。因此,股权激励对于信息技术企业而言更具有实施意义,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员工创新能力,并防止关键技术员工流失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论文拟对信息技术行业这一高新技术行业的股权激励成效进行实证分析。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高新技术企业中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探寻怎

2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样的股权结构以及激励比例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提出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股权激励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已做了许多研究,但是对股权激励仍有争议且对二者的关系并无一致的观点。

Berl和Means(1932)首先指出,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没有股权的公司经理与分散的小股东的利益是有潜在冲突的,而随着管理人员股权份额的增加,他们的利益将会与广大股东趋于一致。这将迫使他们积极地为企业服务,其偏离企业利益最大化倾向将会减轻。赵甜、关成尧和高浩宏(2010)在理论上证明了股权激励对高管激励更有成效。

在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中关于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问题中,张红军(2000)提出两者是显著正相关关系。李维安,李汉军(2006)提出两者呈倒U型关系。何凡(2009)与许建斌(2010)提出监事会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有促进作用。在股权激励比率问题上,李传琪,梁丽萍(2008)则认为股权激励水平在0至7.5%时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孙堂港(2009)提出只有在4%至7%区间内,公司经营绩效与股权激励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实效检验的文献学习中,Jensen和 Meckling(1976),Mehran和Hamind认为,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Momlk、Shleife和Vishny(1988)认为两者呈分段线性关系或曲线关系。Mcconnell和Servaes(1990)则认为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见之间呈倒U形而非线性关系。Kevin J. Murphy(2000)发现股权激励的考核标准影响股权激励的试试效果且内部激励更能激励高层管理者。Terry D.War?eld和Qiang Cheng(2005)认为股权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有激励作用。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由于样本差异、实证方法等客观因素,他们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他们对此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始时间比较早,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密切的相关性并非线性相关这么简单。

莫冬燕,邵聪(2010)则分析2007至2009年每年280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

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后得出高管持股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均呈现正相关。魏刚(2000),许建斌(2010),王秋霞,陈晓毅(2007),顾斌,周立烨(2007),潘永明,耿效菲和胥洪(2010)认为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不相关。刘永春,赵亮(2007),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是从财务指标上看,这种正面效果还不明显。张俊瑞、张健光和王丽娜(2009)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在一年后有明显提升,但长期资产结构并未发生实质变化。胡燕,王昌东(2010)提出认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提高公司的绩效,降低系统风险,但不是对各家公司都适用。

造成观点不一致的原因与论证方式、样本数量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有关。理论论证是理想化的模型,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但又为实证检验提供了合理假设。样本数量大,数据选取的年份越多,离真实情况也越近。并且随着市场经济法制的健全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成熟,对股权激励的检验也越准确精准。在论文的研究中拟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结论的影响,采用适当的数据以及控制变量让结论更切实反映实际。

董景山(2009),李传琪、梁丽萍(2008),李冬梅、陶萍(2011)分别对国有制企业、民营企业、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的研究证明在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有不同的特点。但目前对这些细分环节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综合上述,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文献中缺乏对我国特定行业在实行股权激励一定时间段后两者关系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将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缺陷,特别针对信息技术行业这一高新技术行业的股权激励成效进行实证分析。在检验中我将对这一行业实行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进行验证,并深入探析影响激励实施效果的因素。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论文基于股权激励理论,以信息技术企业为样本,选取2009年至2011年间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旨在研究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是否具有相关性,并探寻哪些因素能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提出建议。

4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一)论文基本框架

论文拟分为五部分,各部分内容简述如下: 一、引言

简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提出论文的框架。 二、文献回顾 (一)股权激励理论

(二)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理论假设、样本选择和变量选择进行研究设计。 四、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对将进行配对T检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配对T检验

在实证检验中,本文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检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前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有无明显变动。

(三)因子分析

借助因子分析将多个体现企业绩效财务指标进行降维。获得表示企业绩效的公因子公式。

(四)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引入控制变量,对股权激励企程度变量与表示企业业绩的公因子进行回归分析。

(五)进一步分析研究

在得到股权激励比率与公司业绩的整体回归模型后,论文拟针对不同激励标的物和是否多次实施过股权激励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回归分析。

五、结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