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Word 下载本文

确;材料表明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因而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不在于整肃地方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10.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姓,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解析:选B重视外戚是汉朝特殊之制,且材料没有外戚威胁皇权的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外戚参政是汉朝的政治特色,故B项正确;秦朝已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这与地方实行郡国并行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

11.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

A.尚书省

C.门下省B.中书省 D.司徒

解析:选A由材料“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可知尚书是一个有实权的机构,故A项正确;B、C、D三项“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排除。

12.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5 / 9

A.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B.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 C.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 D.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

解析:选B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已经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故A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制,用人权掌握在地方,这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央掌控官员的选拔,故C项错误;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汉朝和魏晋时期也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

6 / 9

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法的改革上去归纳特点;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

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例。以制度的演变趋势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

7 / 9

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示例二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

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8 / 9

总之,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示例三

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

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央过分集权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不利于统治及社会安定。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