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大高考》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模拟创新题:专题19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全国新课标区模拟精选题:根据高考命题大数据分析,重点关注基础题1,3,能力题2,4,6。

模拟精选题

一、选择题

1.(2016·山东潍坊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解析 种群密度只能反映单位空间中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 D

2.(2016·山东潍坊期末)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需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 B

3.(2015·河北衡水检测)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

C.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是在灌木阶段

D.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这种演替将最终达到森林(群落)阶段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出现的植物比前一阶段的高大,在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异养生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是在草本植物阶段;若环境条件适宜,演替将最终达到森林阶段。 答案 C

4.(2016·东北三省联考)“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 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 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

解析 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B错误: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C错误;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D正确。 答案 D

5.(2016·广东湛江检测)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解析 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λ值约为1,“J”型曲线其λ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J”型增长,A错误;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错误;该野兔种群在第5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D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6.(2016·山东泰安期末)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m2) 5 10 6 3 1 1 白杨 [株·(100 m2)-1]0 1 2 4 8 8 鼠 [只·(100 m2)-1]0 1 2 4 8 16 (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________。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措施有________。

(4)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