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下载本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调研报告(2001.8)

栏目名:总结交流 新闻来源: 新闻作者:

新闻阅读: 145 次 发布时间:2012-3-12 8:38:55

浙江省示范专业申报材料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接受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课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后,由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等单位具体负责此课题工作。从1999年10月开题后,经过广泛调查,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三次专门会议讨论,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整体研究,现已初步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提出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标准。

一、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机电技术应用是个新专业,创办历史不到10年,同时也是个大专业,仅机械行业中专学校,设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就达59所,山东省职业高中办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居全省第一,上述事实说明该专业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发展前景。面向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劳动岗位将日趋复合化、智能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也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为此,项目组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以求对本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

调查在北京、辽宁、河南、安徽、福建、山东、广东7个省市进行,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学校、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是1996年以来历届毕业生、用人企业、设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专校、职高和技校,发出毕业生调查表500余份,回收280余份。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 课程设置模式;(2) 毕业生岗位分布;(3) 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反应;(4) 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情况。

(一) 课程设置模式

现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类别 课 程 模 块 模块比 40∶28∶32 40∶60 学制 3~4 3 实训课时 18~21(周) 10~15(周) 中专 技术基础模块+机械模块+电气模块 职高 机械维修+电子产品维修 技校 车工(钳工)+普通电工 50∶50 3 28~30(周) 中专学校的技术基础模块包括:制图、工程力学、金工、电工、电子;机械模块包括:机构与零件、公差与测量、工艺与装备、液压与气动、数控加工与编程;电气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供电、电气控制设备、变流技术、可编程控制器。

三种课程设置模式都体现了“宽口径”的专业特点,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机电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机电行业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保养、维护所需人才的要求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转岗适应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行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 课程按学科系统设置,缺乏融合性。机电技术应用是综合技术,其精髓是机电功能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机、电相加。简单相加的结果,导致教材重复交叉,内容过多、过杂、过深。没有根据机、电结合点进行课程的综合,不利于培养机电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职高和技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属于单一技能型的拼凑,不具备复合性。而且大多数职高和技校不具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条件。

3. 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 4. 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分布情况 表2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中专生 职高生 技校生 表3 毕业生岗位分布情况

国有 25% 34% 94% 民营 20% 14% 5% 三资 48% 10% 1% 个体 2% 35% 其他 5% 7% 操作 中专生 职高生 技校生 66% 100% 94% 管理 11% 3% 技术 16% 营销 6% 其他 1% 3%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中职3种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和工作岗位分布有明显差别,中专生在三资企业中占有较大比例,职高生在国有和个体企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技校生绝大多数在国有企业。毕

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第一线的操作岗位,所从事的工种有:机械维修、电气维修、设备安装、机加工、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仪表调试维修等,其中,中专生占其被调查数的66%;职高、技校生占其被调查数的90%以上。第二类是管理岗位,如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中专生所占比例为11%,职高、技校生几乎为零。第三类为技术员,全部为中专生,所占比例为16%,主要从事工艺设计与实施工作。而且调查显示,从事技术员工作的一般都具有一年以上操作岗位的工作经验。另外还有6%左右的中专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三) 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反应

为了考察现行课程设置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适应程度,我们对部分中专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反馈情况见表4及图1、图2。

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访谈情况,可以看出现行课程设置所提供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够用,但考虑择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普遍希望加强和改善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1. 计算机和新技术应用

调查显示69%的中专毕业生,52%的职高毕业生,要求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加强机械

CAD(或电子CAD)、数控技术、PLC、微电子技术教学的呼声也很高,这是科技发展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工

作岗位的需要。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

2. 外语能力

调查显示76%的中专毕业生,58%的职高毕业生要求提高英语水平,这种要求基于两点客观原因,其一,大量机电设备从国外引进,胜任岗位工作需看懂外文说明书或技术文件;其二,在某些外资企业工作,有与外方人员的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会更高。

3. 管理与营销能力

调查中,许多毕业生提出应增加如ISO 9000等企业管理的新知识,应加强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实用化,以满足管理、市场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并为今后竞争管理、营销等岗位打下基础。

4. 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适应岗位操作工作,“三校”毕业生普遍要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在校就能获得多种岗位操作技能,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岗位工作或二次就业的要求。从图2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专毕业生要求加强电工、电子和综合训练,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岗位工作有些偏弱电;另一方面说明岗位工作需要综合专业能力,这符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宽口径的性质,也符合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