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课后答案 下载本文

11

性突然增大,超过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量钠离子进入膜内。膜内正点未达到一定的制,就变成组织钠离子进入的力量,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降低,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又涌向膜外,结果恢复到静息电位(复极化)。

3.神经冲动是怎么样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

答案:神经系统的调节信息在一个神经元上一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相连的部位就是神经突触。神经突触的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末梢轴突膜,7nm。

突触间隙:两膜之间,20nm,其间含有粘多糖、糖蛋白。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膜,7nm。 突触前膜胞体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包含多种多样的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有许多特异性的蛋白质受体。突触传递过程:末梢动作电位→钙离子进入膜内→突触小泡贴于前膜并融合于前膜→小泡破裂,结合处出现裂口→递质进入间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引起兴奋性或抑制性信号传递。

第十六章

1、 有性生殖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答案:由遗传组成存在差异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使合子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从而使后代产生了丰富的遗传性变异,提高了生活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试述卵巢、子宫周期性变化与内分泌的关系。

在卵巢中卵泡的发育、成熟和排放呈月周期变化。卵巢周期开始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的水平升高,刺激腺垂体产生和释放促卵泡激素(FSH )和黄体生成素(LH )。FSH 和LH 刺激卵泡生长和成熟,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卵泡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排卵前一天左右,高水平的雌激素增强GnRH 和FSH 、LH 分泌。LH 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 和FSH 、LH 分泌,使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浓度随即下降,子宫内膜剥落流血。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3 .如何防止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一般通过***、尿道、***、口腔的温暖而潮湿的黏膜表面进人。

防止措施:( l )杜绝不良的性行为。提倡建立文明的行为方式,增进健康,节制性***。在性交过程中应戴避孕工具,性交后用肥皂水冲洗和解小便,能够起到预防感染性病的作用。(2 )杜绝间接感染的渠道。应做到不共用毛巾和浴巾、浴盆,最好用淋浴洗澡,不穿他人的内裤和游泳裤。(3 )杜绝垂直感染的渠道。如果一旦发现孕妇患有性传播疾病,可根据情况采取措施,以预防新生儿感染性传播疾病。

4 .试述生育控制的原理。

(l )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 )含有少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黄体酮),每天服用一片,但在28 天的月经周期的最后5 天停服。它可以提高血液中雌激素水平,足以抑制腺垂体释放FSH 。卵巢中的卵泡停止生长发育,停止排卵。其中的孕激素使子宫黏液的粘稠度增加,障碍精子进入子宫。

( 2 )宫内节育器促进子宫收缩,使胚胎很难种植在子宫内膜上或引起子宫腔内膜轻度局部感染,

11 / 23

12

造成不合适胚胎生长发育的环境,终止种植,受精卵被排出。 ( 3 )***隔膜、宫颈帽、***套等是使用屏障法阻止精子进人子宫。

( 4 )节育是用外科手术结扎输精管(男性)或输卵管(女性),阻止精子或卵子的输出以达到避孕的目的。

( 5 )人工流产是在避孕失败后不得已而采取的人工终止妊娠的措施。 5 .胎儿的血液能与母亲的血液直接交流吗?

带胎儿的绒毛膜绒毛是浸浴在母体血液中的,但胎儿的血液并不直接与母体的血液相通。这样,母体的部分蜕膜和子体的绒毛膜结合起来,形成胎盘。胎盘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与分泌激素。

17、植物的结构、生殖和发育

1、 植物有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的。这3种寿命各有什么适应意义?在荒漠、海滩、高山、湖泊和热带雨林中,这3种寿命中的哪一种对植物的存活和生殖较有力?为什么这3种植物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常常生长在一起?

答案:根据植物的生活周期来分类,将植物分为一年生植物,两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 1、一年生植物:植物的生命周期短,由数星期至数月,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过程,然后全株死亡,如玉米、水稻等。在恶劣时地上地下各器官都死去,只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适应性强,分布广。繁殖的代数多,可以产生的变异多,物种进化快。适应于荒漠、海滩环境。

2、两年生植物:第一年种子萌发、生长,到第二年开花结实后枯死,如萝卜、白菜。花期长,花华丽而有特色。生殖期早,产籽量大,环境恶劣时通过种子休眠度过,可以在别的生物都凋亡的时候占据生存空间和阳光等自然资源。适应于高山与湖泊。

3、多年生植物:生活周期年复一年,多年生长,如常见的乔木、灌木都是多年生植物。另外还有些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生活多年,或地上部分在冬天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实。多年生植物有较强的地域适应性,可以较牢固的战局生存空间。适应于热带雨林生存。

从植物生活史、生殖习性、以及资源(养分)分配方式等方面来分析植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性特征,3种植物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常常生长在一起更有利于资源分配。

2、 为什么木质部由死的细胞组成而韧皮部由活的细胞组成?试就这两个部分的功能进行解释

答案:导管使木质部中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由许多筒状的、端壁有穿孔的称为导管分子的细胞上下衔接而成。具有穿孔的这部分细胞壁称为穿孔板,含一个大的穿孔或许多较小的穿孔。导管发育初期,每个导管分子都是活的薄壁细胞。随着细胞的成熟和特化,原生质体逐渐解体、其端壁部分或几乎全部消失,形成穿孔,故成熟的导管分子是已无原生质体存在的死细胞,彼此通过穿孔沟通,成为中空的管道,以利水和无机盐的疏导。另外,在导管分子成熟过程中,细胞的侧壁逐渐木质化,并有不同程度的次生增厚。故导管也有一定的机械支持作用。依其管壁增厚所呈现出的花纹式样,可分为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和筒纹导管等几种类型。

筛管是韧皮部中输导有机养料的结构,由多数称为筛管分子的筒状细胞上下承接沟通而成。筛管分子的端壁和侧壁的某些区域上具有称为筛孔的穿孔,原生质体借此相连。壁上具筛孔的区域成为筛域。成熟的筛管分子端壁特化为具有成群穿孔的筛板,细胞核虽已解体,但仍为活细胞。上下邻接的筛管分子间原生质体的这种密切联系实现的。在筛管的旁侧,常有1至多个较小的薄壁细胞伴胞存在,伴胞与筛管分子起源于同一母细胞,在生理上十分活跃。成熟的伴胞仍保留有细胞核,原生质浓厚,核糖体丰富,含大量的线粒体、粗糙内质网和质体,且与筛管分子间有稠密的原生质丝相通。伴胞根筛管的输导功能和其他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筛胞市运输细胞,是长

12 / 23

13

型的活细胞。筛胞成长后,细胞核退化,细胞质仍保留。伴胞是和筛胞并列的一种细胞,是活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伴胞和筛胞来自同一个分生组织细胞。筛胞没有细胞核,但仍能生活,可能是由于伴胞的细胞核“兼顾”了筛胞之故。

18、植物的营养

1.将植物移栽时最好带土,即保留根原有的土壤。解释其原因(考虑菌根和根毛)。

答案:植物地上的枝叶完全依靠根系供给水分和矿物质养料,根毛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吸收表面,显然该区是根部行使吸收作用的主要部分。如果根系受到损伤破坏,就会引起枝叶的枯萎和死亡,因此在移植植物时必须注意保护根系。在农业实践上,移植时一方面要尽量不损伤幼苗的根系,假若根系受到损伤破坏,就应当剪去一部分枝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这样才可以保证移植成功。

菌根是高等植物根部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在自然界中,菌根对很多森林树种的正常生活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松树在没有菌根的土壤里,吸收养分少,生长缓慢,甚至于死亡,因此在移栽时,保留根周围原有的土壤,从而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促进其生长。

3 .某人栽培一种耐贫瘠土壤的植物。他播了许多粒种子,得到许多株植物,结果发现了一株特别矮小的植株。进行了许多实验后,发现这株植物的叶中发生了突变,有一种蔗糖合成所需的酶功能不正常了。试根据压流学说解释植株的生长何以受阻。

压流假说,韧皮部液体的流动是靠产糖端的压力“推”向另一端的。糖经过筛管“装载”端的主动运输而进人筛管。生长尖以及根等贮存器官需要糖,糖从筛管的“释放”端通过主动运输而流出。叶不断供应蔗糖,根等器官组织又随时收存蔗糖,筛管又可随时从周围组织获得所需的水,筛管中的这一运输流就将不断流动。

这株植物的叶中发生了突变,有一种蔗糖合成所需的酶功能不正常了,叶不能制造糖,液流慢,不能有效运输到植物其它器官,植株的生长受阻。

4、长在贫瘠土壤中的捕蝇草,因缺乏硫酸盐而不能合成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它会因缺乏蛋白质而死亡吗?答案:不会。

捕蝇草是食虫植物。叶子的构造很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有羽状叶脉,呈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到了叶端就长成肉质的,并以中肋为界分为左右两半,其形状呈月牙形,可像贝壳一样随意开合,这就是它的“诱捕器”。每半个叶片的边缘都有10~25根刚毛,其内侧靠近中肋的地方,又生有3根或3根以上的感觉刚毛(或叫激发刚毛)。在叶缘还有蜜腺,能够分泌蜜汁用以引诱昆虫。

平时诱捕器张开,叶片向外弯曲,当上钩的昆虫爬到叶片上吃蜜时,如果其中一根激发刚毛被触动两次或两次以上,或者在数秒钟内至少有两根激发刚毛被触动,那么诱捕器就会在20~40秒内闭合,叶片向里弯曲,叶缘上的刚毛交叉锁在一起,,将猎物囚禁在里面。当昆虫在里面挣扎时,便再次触动激发刚毛,每触动激发刚毛一次,诱捕器就闭合的更紧。同时,激发刚毛受到刺激后,叶片上许多紫红色小腺体就分泌出一种酸性很强的消化液,将虫体消化,然后再由这些腺体吸收。大约5天后,当昆虫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干净后,叶子又重新张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捕蝇草,通过消化动物蛋白质获取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能适应极端的环境,不会因缺乏蛋白质而死亡。

19、植物的调控系统

1、菊花是短日植物,在菊花临近开花的季节,存放菊花的屋子夜间不能有照明。若有人在这时偶然将菊花室内的灯开了一下。你想会有什么结果?有什么办法纠正他的结果?

13 / 23

14

答案:菊花是短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临界值时数才能成花。在菊花临近开花的季节,存放菊花的屋子夜间不能有照明。若有人在这时偶然将菊花室内的灯开了一下,因闪光处理中断暗期,使短日植物不能开花,继续营养生长。

用短期的远红光照射菊花,可促进开花。

2、玉米矮化病毒能显著抑制玉米的生长,因而感染这种病毒的玉米植株非常矮小。你推测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该实验不能用化学方法测定植株中赤霉素的含量。

答案: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长势基本相同的被矮化病毒感染的玉米幼苗若干株,将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二步:对甲组幼苗喷施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乙组幼苗喷施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观察并测量两组玉米植株的平均高度。

实验结果和结论:甲组玉米植株的平均高度明显高于乙组,说明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

3. 一位植物学家发现有一种热带灌木,当毛虫吃掉它的一片叶子之后,不再吃附近的叶子,而是咬食一定距离以外的叶子。他又发现当一片叶子被吃掉后,附近的叶子就开始合成一种拒绝毛虫侵害的化学物质。但人工摘去叶子没有像虫咬伤那样的作用。这位植物学家推测叶片受虫咬伤后,会给附近的叶片发出一种化学信号。如何用实验来检验这种推测。

植物在自然环境中也会遇到生物胁迫,主要是植食动物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进化过程中,植物也发展了许多防御机制。验证叶片受虫咬伤后会给附近叶片发化学信号的实验设计:取毛毛虫咬食叶片,将残余的叶片碾成汁液,涂抹到这株植物距离咬食叶片较远的另一侧同时取健康叶片碾成的汁液作对照,观察毛毛虫的取食几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进一步从毛毛虫咬伤的叶片中分离提纯这种化学物质,分析其作用的方式与机理。

23、重组DNA技术

1、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PCR是在试管中进行的DNA复制反应,基本原理是依据细胞内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以及体外DNA分子与不同温度下双链和单链可以互相转变的性质,人为地控制体外合成系统的温度,以促使双链DNA变成单链,单链DNA与人工合成的引物退火,然后耐热DNA聚合酶以dNTP为原料使引物沿着单链模板延伸为双链DNA。PCR全过程每一步的转换是通过温度的改变来控制的。需要重复进行DNA模板解链、引物与模板DNA结合、DNA聚合酶催化新生DNA的合成,即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3个步骤构成PCR反应的一个循环,此循环的反复进行,就可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

DNA模板变性:模板双链DNA解开成单链DNA,94℃。 退火:引物+单链DNA形成杂交链,引物的Tm值。

引物的延伸:温度至70℃左右,TapDNA聚合酶以dNTP为原料,以目的基因DNA为模板,催化以引物3末端为起点的5’——3’DNA链延伸反应,形成新生DNA链。新合成的引物延伸链经过变性后又可作为下一轮循环反应的模板PCR,就是如此反复循环,使目的DNA得到高效快速扩增。

2、作为克隆载体的质粒应有什么特性,为什么?

14 / 23

15

答案:作为高质量的克隆载体的质粒必须具有如下特性:

(1)具有复制起点。这是质粒在宿主细胞内有自主复制能力的基本条件。

(2)携带易于筛选的选择标记,以区别阳性重组子和阴性重组子,为宿主细胞提供易于检测的表型作为选择记号。

(3)具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以供外源基因的插入。

(4)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较高的拷贝数。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质粒易于操作,便于导入细胞和进行繁殖,克隆了外源DNA片段之后仍可有效地转化给宿主细胞。较高的拷贝数有利于质粒DNA的制备而且会使细胞中克隆基因的剂量增加。

(5)有安全性。作为克隆载体应当只存在有限范围的宿主;在体内部进行重组;不会发生转移;不产生有害性状;不会离开宿主而自由扩散。

3、获得目的基因有几种主要方法?

答案:目的基因是人们所需要转移或改造的基因。目的基因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获得: (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产生待克隆的DNA片段。

(2)人工合成DNA。根据已知的氨基酸序列合成DNA。这种方法是建立在DNA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当把一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搞清楚后,可以按图纸先合成一个个含少量(10~15个)核苷酸的DNA片段,再利用碱基对互补的关系使它们形成双链片段,然后用连接酶把双链片段逐个按顺序连接起来,使双链逐渐加长,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基因。

(3)反转录法。把含有目的基因的mRNA的多聚核糖体提取出来,分离出mRNA,然后以mRNA 为模板,用反转录酶合成一个互补的DNA,即cDNA单链,再以此单链为模板合成出互补链,就成为双链DNA分子。

(4)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

(5)鸟枪法。用若干个合适的限制酶处理一个DNA分子,将它切成若干个DNA片段。这些片段的长度相当于或略大于一个基因。然后,将这些不同的DNA片段分别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再将它导入到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细菌中。把这些细菌中的这段DNA分离出来,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就可以获得目的基因。

25、达尔文学说与微观进化

1、达尔文是最伟大的博物学家(选择题)。 A、他是第一个解释生物能够变化,或者说进化 B、他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获得性遗传理论的基础上 C、他提出群体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D、他创立了作为生物进化机制的自然选择理论 E、他最早相信地球的年龄达几十亿年 答案:D

3、综合进化论关于适合的定义对“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口号做了哪些修正?

答案:在达尔文学说中,自然选择来自繁殖过剩和生存斗争,它是基于繁殖过剩和生存斗争作出的一个推论。综合进化论中,将自然选择归结为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在种间或种内的生存斗争中,竞争的胜利者被选择下来,它的基因型得以延续下去,这固然具有进化价值,但除此以外,生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都具有进化价值,没有生存斗争,没有“生存死亡”问题,单是个体的繁殖机会的差异也能造成后代遗传组成的改变,自然选择也在进行。不同基因型在存活率和生殖率的差别程度,用适合度表示,是指生物生存和生殖并将基因传给后代的能力。

15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