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课题与假设的表述
一、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就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外延与内涵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表述 (一)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
2 ,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
1、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 是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的。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4、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二、选择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实验研究
三 、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一)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 3、组织 4、社区 5、社会产物 (二)研究内容 1、状态 2、意向性 3、行为
(三)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谬误
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2、简化论
简化论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
四,选择研究对象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六、确定研究的场所时间和经费 七、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定性分析法也称为因果分析法,逻辑学上分析和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求同法(契合法)
求同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种现象的若干先行场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则此唯一的共同的因素,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 a
2 ABC a
3 AE a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a 的原因
2、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如果出现某现象的一种场合和不出现该现象的另一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不同,则此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
2 B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 是 a 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出现某现象的若干场合只有一种因素A 是共同的,而在不出现该现象的若干场合中,又只有无A这一点是共同的那么因素A就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
2 ADE a
┆ ┆
1 BC —
2 DE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A是a的原因
4、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其他因素(B、C)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因素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现象 a 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同向或异向),那么因素A是现象a 的原因,其模式是: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1BC a1
2 A2BC a2
3 A3BC a3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A是a的原因
5、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已知某一复合因素是某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又知复合因素中的一部分因素是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则复合因素中剩余因素也是复合现象中剩余现象的原因,其模式:
场合 因素 现象
1 ABC abc 2 B b 3 C c ———————————————————— 所以 A 是a的原因
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有哪些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 观察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什么是观察法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
观察的重要特点正是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二)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广义观察和科学观察。 广义观察(日常观察): 科学观察:
一般说来,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
第三,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二、观察的类型
1、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2、按观察的方式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3、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4、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结构式观察与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 三、观察的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
(4)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 (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观察研究的记录 (一)描述记录 1、日记描述法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一种观察方法。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 题日记描述。
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 2、 轶事记录法
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
3、连续记录法 (二)取样记录方法 1、时间取样法 2、活动取样法 3、事件取样法 (三)行为核对表
五、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自觉性
六、观察法的作用和局限 (一)观察法的作用
第一,观察是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有利于深入认识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论。
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第三,观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第四,观察法操作简单,具有不妨碍被观察者日常生活、学习和正常发展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教育领域。 (二)观察法的局限
1、观察法不能判断所观察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因此,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不能证明事物的必然。
2、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 3、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及多变性,观察项目归类结论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 4、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程度不高。
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与人类学
参与观察法的创始人之一的马林诺斯基在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描述了他对突布兰群岛土著文化进行实地观察的情况: 二、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 1、“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观察的群体知道的,即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研究人员。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所作的“街角社会”的研究。 2、“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要求研究者采用虚伪的角色,例如,装作一个体验生活的作家或进行采访实习的记者。 3、“完全参与者”
研究者的角色就是间谍。
前苏联社会学家奥里珊斯基 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奥瓦波安进行监狱管理与囚犯生活调查研究 三、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 1、进入现场
第一,进入原始社区; 第二,现代社区和群体;
第三,禁止外人进入的社区和群体。 2、观察内容
(1)现场的情境;
(2)观察对象的角色、地位、数量以及相互关系; (3)人们行动的目的、动机、态度;
(4)社会行动的时间、产生与发展过程,行为的性质、细节以及影响等; (5)事件和行为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期间等。 3、观察的时间、地点 4、与被观察者的关系 5、观察的准确性
第三节 间接观察
一、物质痕迹观察 1、腐损测量 2、累积物测量 二、行为标志观察
“丢失邮件或物品”的观察 第四节 观察效度与信度 一、观察的效度
观察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第二,观察对象的选择要考虑研究目的和观察角色的影响 ; 第三,观察范畴的选择和操作化 。 (二)观察实施阶段
1、被观察者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