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下载本文

上 海 市 高 考 模 拟 试 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们用玉字组成不计其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例如玉貌、玉体、玉女、玉容……等等,并把为正义而死形容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崇玉之风炽盛,可见一斑。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是质量,符是颜色,即质量是首要的,颜色是次要的,至今这仍是评价软玉的两个基本标志。

玉的外观颜色一望便可知,但其内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古人有很多评价标准,如《礼记》为十一德,《管子》为九德,《荀子》为七德。汉代许慎将先秦对玉自然属性的观察和演绎加以概括和充实,提出玉有五德之说。这五德是“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可见五德不仅包括了玉的质、色、声、雕等内涵,而且把它们同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比喻,都是古人将玉人格化,并赋予它美和德两重性格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玉器的功能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反对掠夺战争,主张节约,把是否有利于解决人们的温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因而对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和氏之璧”等天下公认的宝物,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作用,所以不是什么宝物,只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制,提倡以法治天下。他对玉器的态度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认为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一件装饰华丽的玉器不能使用,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他以玉卮和陶器为例来阐述他对两者价值的认识,认为陶器虽贱但实用,玉卮虽值千金却无用,因此陶器比玉卮强。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对玉器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孔子认为玉材的价值并不大,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制成品。例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这里有块美丽的玉材,是藏在柜里呢,还是把它卖给识货的商人?”孔子回答得很干脆:“把它卖掉吧!”可见孔子对玉材的态度是很随便的。但是孔子对一些用玉制成的器物却很重视,《论语》描述了孔子执玉圭时,弯着腰,十分谨慎,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时代,孔子非常重视礼制,对于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不仅如此,孔子认为玉帛等器物还不足以表现礼的全部内容,玉器的内在美也是很重要的,他强调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由于儒家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主导思想,因此孔子论玉对后世玉器体系的理念化影响也最大。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这在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贵族阶层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西周时期就已盛行,儒家学派将这种佩

玉习俗在理论上给予肯定,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因而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这个转变过程,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含有唯物论因素的中庸思想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处理事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是古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古人将玉视为中庸思想的化身,它刚柔并济,表里如一,温润雅致。古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下大同”,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载体。儒家学派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请在第一自然段省略号处加一个成语__________;文中的许慎被称为文宗字祖,他一生研究汉字,其经心用意之作是《__________》,奠定了汉文字学研究的基础。(2分) 2.根据要求,联系原文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4分) 学派 墨家 道家 对玉器所持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持态度的思想根源 (2)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划线处说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对玉器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4分)

A.古人辨玉,一看内质,二看外观;内质是首要的,外观是次要的,至今这仍是评价软玉的两个基本标志。

B.汉代许慎对玉自然属性观察和演绎,加以概括和充实,提出玉有五德之说。

C.古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最佳的和谐状态,而玉器则是最能反映这种“天下大同”思想的载体。

D.古人对玉内质的评价标准有很多,都是将玉人格化,同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并赋予它美和德两重性格。

E.儒家学派为了大大加强玉的文化含量,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从文章看,玉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它的意义渗透在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请从某一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华美玉享誉世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宝贵遗产,如果我们为“中国玉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请你来拟写一段推荐词。(80字左右,不必署名)(5分) 80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7分)

三游华山 贾平凹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头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头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动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枝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去,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着自己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为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心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