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师版 下载本文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师版

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请分析“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 ①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排比、夸张。②表现手法:渲染或化虚为实。 【思路导引】

1.准确判断所用表达技巧

(1)根据审题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答案 对偶、拟人。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根据题目中的“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这首曲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

答案 白描或意象组合。

(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

答案 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

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答:

答案 正侧结合。前两联正面描写,后两联侧面烘托,正侧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 答: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八字对结,只写景象和境界,悲凉而又雄阔,千古兴衰都存其中。

(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答案 想象、衬托。 2.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

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和表述方式,后面部分将详细阐述,本处不再展开。 3.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关注技巧本身赏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答案 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2)关注诗歌本身赏效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答题建模】

【迁移拓展】

请填写下表,了解并识记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抒情 描写 答案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设问、反问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正侧结合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联想、想象等 结构技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

解析 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古 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答案 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感人!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突破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试分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 【思路导引】

1.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 答:

答案 比喻。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