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优选】 下载本文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知识与 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能力 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过程与 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

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设问3:试着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城市化定义: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阅读教材图表《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和“相关史事”,说说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增长。

3.结合前面所学,分析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机器的广泛使用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被城市生活吸引,进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4.阅读材料与教材“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狭窄、阴暗,建筑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人口的死亡率很高。整个市区只有两个公园,公共交通设施很少。

材料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巴黎的改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特别是铲除了许多贫民窟,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城市的供水系统也进行了改建,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设问: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哪些城市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城市照明、住房、交通和城市公共卫生方面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城市人口死亡率升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法等国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铺设排污管道,发展公共交通,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日益困苦,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百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

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示: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工业化强国。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

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