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下载本文

这样或那样的曲折或跳跃。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一些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49.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英雄或杰出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50.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地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历史人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应当从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51.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无产阶级的领袖具有以往任何阶级的杰出代表所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他们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既是人民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既具有卓越的才能又最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核心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一部分条件

46

较好的作坊主自行扩大生产规模,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商人们不仅包销小生产者的全部商品,还供给他们原料和设备,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 商人和高利贷者乘生产者困难之机,贷给他们所需要的资金、原料和生产工具。生产者一旦无力还债,只好交出自己的作坊来抵债。于是,作坊主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劳动力,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间交换产品的必要。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这一条件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就必然表现为商品,从而产生了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表现为前者是后者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 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这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则是其使用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而生产各种商品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表现为: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二者区别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交换比例是 由市场自发的社会过程确定的。 7.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表现为: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 8.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47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地位平等的 经济利益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

9.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10.价值规律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分配上。通过竞争和商品价格变动,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断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投向有利可图的部门行业,从而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也存在局限性,包括自发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等。

11.价值规律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因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取胜,并获得较多的收益;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商品生产者就必须改进技术,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形成这一矛盾的条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属性,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属性。

13.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是生产者的私事。如果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4.货币的本质是: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两个:一是价值尺度,它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二是流通手段,它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15.劳动二重性原理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因为: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缺陷,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 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17.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为赡养家庭成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此外,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18.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不同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一方面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出价值,而且是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9.资本主义所有制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含义是不同的。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

48

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2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1.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在于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产品个别劳动时间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2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者的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24.“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论断的理解关键在于一定点:这一定点就是指工人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仅能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时,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时,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可见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 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即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有目的地生产出使用价值,这是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而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这是因为一般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不发生价值增值,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则是要追逐价值的增值,即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借助于工人的劳动 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同时,又创造了相当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并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这又是价值增值过程。 26.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一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进行积累。二是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家要在竞争中立足和取胜,也必须进行资本积累。

27.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本的构成,从物质方面看,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定比例构成,这一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方面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一定比例构成,这一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有密切联系。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

49

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28.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迫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必然是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在于: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资本集中是靠把分散的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实现的。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资本集中则不会;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速度也受到限制,资本集中不受这种限制,它可以使单个资本迅速膨胀。资本积聚可以加速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可以加快资本积聚。 30.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相对过剩人口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还可以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 31.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即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上的继起性,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三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互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继起性无论在哪个阶段受到破坏,并存性也就不存在,因此,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3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它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要影响。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3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会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是因为工人都是按一定劳动时间出卖劳动力的,因而人们容易把工资看成是劳动的价格,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支付工资的,这就会使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工资往往随着劳动肘间的长短、劳动效率的高低而发生变化,这也会使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3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和机制是: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竞争。等量资本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各生产部门,利润率会有差别,这必然引起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为获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 成平均利润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通过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结果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35.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经济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1)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社会管理就是国家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2)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包括调整与其他国家间的交往关系。承担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