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下载本文

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做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1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

11

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思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12.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第二,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第三,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13.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宜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要学以致

12

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①

14.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应把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根据是: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说思维能否反映世界,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的观点。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有些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但也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这是不可知论者。

13

4.(1)从意识的起源看: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第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对象与内容看:第一,意识首先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表现在:(1)从概念看,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7.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

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伺;第二,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14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8.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的具体性和可变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特性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学和冠以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形而上学的时空观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间空间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间空间特性和人们对时间空间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9.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1)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决定了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的,它无边无际。时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空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2)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间空间是由特定的有限时间空间构成的;有限包含着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无限。

(3)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不断冲破时间空间有限论所设置的界限,日益证实着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空间无限性原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原料的必要条件,使批判唯心主义、破除宗教迷信的重要环节,也是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之一。

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和列宁有过经典论述。

(1)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