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反思判断力的“认识意图”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康德反思判断力的“认识意图”

作者:朱毅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01期

摘 要: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为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联结搭起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领域之间能够互通;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先天情感能力,它在直观对象的基础上引发诸认识活动的自由协调,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得以可能。严格来说,反思判断力并不致力于认识,而是针对自然整体做出的合目的性反思。但由于它力图寻求自然知识的系统性,与思辨理性内在运用的根本目的具有内在相关性,因而蕴涵一种隐而不彰的“认识意图”;在运用方式上,判断力的反思性运用推进、扩展了思辨理性对经验的内在运用,是“系统性”理念调节运用另一重不可忽视的维度。 关键词:

康德;反思判断力;思辨理性;认识意图;“系统性”理念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7)01-0027-06 反思判断力(die reflektierende urteilskraft)是康德《判断力批判》这部著作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如赫费所言,从一开始就面临双重任务:“它既有体系性任务,又有专业性任务,这两个任务互相交织在一起。”[1](P242)也正因为这种“双重任务”的特殊性,历来人们对这个概念的阐释,都普遍把着力点放在它所承担的“双重任务”上,反思判断力与自然知识系统性问题的相关性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和规定判断力之间的实质差异,并尝试把它和《纯粹理性批判》中思辨理性的内在运用作比较,我们将不难发现:面对自然知识的系统性问题,判断力的反思性运用与思辨理性的内在运用,不仅在“认识意图”(erkenntilich Absicht)①上是一致的,即都具有统一“把握”(begreifen)自然整体,力图实现自然知识系统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在运用方式上,反思判断力展现了“系统性”理念调节性运用另一重不可忽视的维度,是对思辨理性内在运用的推进和扩充。 一 反思判断力蕴涵的“认识意图”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赋予反思判断力的“双重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将“自然”和“自由”两块分裂开来的哲学领域(gebiet)联合为一个整体,使“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对立能够互通;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独立的先天情感能力,引发诸认识活动自由协调,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国外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甚多,例如保罗·盖伊尔

(PaulGuyer)的《康德与审美要求》[2](P29-57)、阿利森(Henry E.Allison)的《康德的审美理论:审美判断力批判研究》[3](P13-43)以及他们与柯亨(Ted Cohen)主编的论文集[4](P16-208),均有大量精彩的研究。但反思判断力何以在“体系任务”和“专业性任务”之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与思辨理性一样具有实现自然知识系统化的认识意图?本文将从反思判断力提出的文本语境入手予以剖析。

我们都知道,反思判断力最初是通过与规定判断力(die bestimmende urteilskraft)的比较提出来的。康德认为,在认识中就判断力本身固有的一般性质而论,它是一种“把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运用具有两种不同的路向:“如果普遍的东西(规则、原则、规律)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归摄于它们之下的那个判断力(即使它作为先验的判断力先天地指定了惟有依此才能归摄到那个普遍之下的那些条件)就是规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被给予了,判断力必须为此去寻求普遍,那么这种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5](P14)。这是康德对规定性判断力与反思性判断力第一次比较明确的区分。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虽然各自的路向并不相同,但都致力于发现特殊事物,将其纳入自己可控范围之内,这种能力运用的好坏不能被教导,只能被练习[6](P192)。但是,判断力的使用为何具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路向呢?康德认为,隶属于知性能力的规定性判断力,其运用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条件:“每当把一个对象归摄到一个概念之下来时,对象的表象都必须和这个概念是同质的,就是说,这概念必须包含有归摄于其下的那个对象所表象出来的东西。”[7](P138)

然而,自然界中存在大量规定性判断力无法归摄的“异质”对象(如有机物),它们与我们的概念并不总是“同质”的。康德提出,要把握这些“异质”对象,我们就还需要另外一种判断力,即反思判断力,它并不事先依据任何普遍的知性规则,而是自己立定某种“多样性统一原则”,将其带入到对自然界的反思中,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这样,那些特殊、偶然的事物“虽然作为经验性的规律在我们的知性眼光看来可能是偶然的,但如果要称它们为规律的话(如同自然的概念也要求的那样),它们就还是必须出自某种哪怕我们不知晓的多样统一性原则而被看作是必然的”[5](P14)。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性判断力的提出就是对规定性判断力运用的一种补充,以便实现判断力“从自然的特殊上升到普遍”的任务,而只有实现这个任务才能使“一个按照特殊自然规律的经验系统成为可能”。这里的“多样性统一性原则”实质就是“形式的合目的性”(die zweckmigkeit der form)原则,它是反思判断力为“自己而不是给自然界”提供的一个先天原则。凭借这个原则,我们就能以另一种视角来看待自然,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无限多样、种类相互隶属、层次由低到高的“目的论系统”(teleologisch system),使之与我们的认识能力谐调一致。康德还强调,这个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并不是一个任意的假设,“因为我们没有这个预设就不会有任何按照经验性规律的自然秩序,因而不会有任何線索来引导某种必须按照一切多样性来处理这些规律的经验及自然的研究了”[5](P20)。

由此可见,反思判断力的运用虽然并不像规定判断力那样致力于认识,但由于它能将自然合目的性的原则带入到对自然的反思之中,使规定性判断力无法统摄的特殊事物获得某种系统统一性,因而就成为实现自然知识系统化必不可少的一个必要条件(至少在主观上是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反思判断力蕴涵一种系统把握自然整体的认识意向,与“自然知识系统性”问题密切相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然知识系统性”问题作为康德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历来是国外学界热衷探讨的话题,学者们都充分注意到康德提出的“系统性”理念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其中,菲利普·科契尔(Philip Kitcher)的《构筑自然秩序》[8](P201-235)这篇代表性文章虽然对康德的系统性思想有详尽讨论,但并未将反思判断力纳入讨论之中。这个概念与自然知识系统性问题的相关性之所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客观上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反思判断力的“认识意图”并未作出系统阐明,仅在这部著作的两版导言中概要提及,就很快过渡到对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中去了。然而,正如保罗·盖伊尔所注意到的,判断力对自然的反思运用与《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思辨理性对经验的内在运用,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自然知识的系统化[9](P156-173)。他从反思判断力本身内在性质的分析入手,敏锐觉察到这一概念对自然知识系统性可能性造成的积极意义[10](P17-43)。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同保罗·盖伊尔的观点。因为反思判断力针对自然作出的合目的性反思,其实质就是理性“系统性”理念调节性运用的另外一种方式,它与思辨理性一样并不致力于对自然对象进行知识建构,而是依据某种主观拟定的原则带入到对自然界的考察之中,使知性能力未能规定的特殊事物获得某种系统性,力图达到对自然知识整体的统一性把握。这样,反思判断力与思辨理性的根本性质和运用方式虽有实质差别,但是在认识意图上具有一致性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为了进一步阐明反思判断力与思辨理性的这种一致性,让我们看看康德是如何分析思辨理性的内在运用的。

二 反思判断力与思辨理性在“认识意图上”的一致性

康德在对先验辨证论进行系统批判之后,加上了一个很长的附录來考察“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旨在讨论思辨理性如何利用理念对知性能力的运用进行调节,使知性建构出来的具体自然知识能够系统化,以便完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这意味着,理性理念的运用只要不超出经验的界限(理性理念的超验使用只会造成先验幻像),它对我们自然知识系统的形成就有积极意义。康德将其称之为理性理念的“内在运用”,与理性理念的“超验的”误用相区别。具体来说,在康德那里,知识是知性能力具体“建构”(konstrutieren)的结果,而知识系统化则源自理性对知性能力运用的调节。康德指出:“它并不创立任何(关于客体的)概念,而只是整理这些概念,并赋予它们以在其最大可能的扩展中所可能具有的那种统一性,也就是在与诸序列的总体性关系中的统一性。”[7](P506)这种调节作用体现在:“使知性对准某个目标,由于对这目标的展望,一切知性规则的路线都汇集于一点……使这些知性概念除最大的扩展之外还获得最大统一性。”[7](P507)同时康德反复强调,理性调节性运用中使用的理念并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本身确定的和被给予的”,而只能“被看作是悬设的”。依据这些悬设的(postulate)理念,我们才可能使各类不同的自然知识获得系统统一性。理性理念自身的悬拟性及在运用上调节性的特质,必然决定了这种自然知识的统一性“只是拟议中的统一性”。“我们必须不把它看作本身给予了的,而只是看作一个问题;但它却被用来为杂多和特殊的知性运用找到一条原则,并借这条原则用来在那些并未给予的情况下指导这种知性并使之连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