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美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劳动的观点,为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怎样谈理论中美的本质?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手稿》中对美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论述,他认为美根源于实践,美是有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在劳动中产生看美,因此,美的本质应该在人类实践中去寻求。 (一)美在劳动中产生
劳动是如何创造了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劳动二重性角度阐明了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从马克思的观点中可以得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潜在的本能去进行生产,根据各自不同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并没有将意识加入其中。但是人却可以自觉的、有意识的生产和建造。人不仅可以按照其他物种的尺度和需求来生产,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来进行生产和建造。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自觉的去劳动。因此劳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动物是按照自身物种尺度从事生产,人根据自身或者其他物种尺度进行生产。那么,什么是尺度呢?尺度是事物的质量统一体,是事物的规定性,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任何物种的尺度,就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属性、特性、本质的规律。内在尺度指对象的“内在规律”、“对象固有的真实”和主体对他们的认识与把握,体现主体主观能动性 。“内在尺度”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目的、情感、意志和理想。这一切也都是具体的,是质和量的统一,具有观念形式的独特性,是生产过程开始时“内在”于主体的头脑中的,懂得“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尺度来衡量对象”,即是说任何生产都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形式去要求对象、改造对象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体主观能动性,以人为主体的“内在尺度”能使人从事生产,正是由此,人可以按照自己头脑意愿进行生产,进而创造美。 (二)美在劳动中升华
现在讲“人化的自然”,马克思是怎么论述“人化的自然”的呢?马克思认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以人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力量为前提,没有自觉的劳动实践,没有对现实世界的能动性改造,就不可能出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通过劳动实践使自然界“人化”而变为“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一节中,曾讲到“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生产出来的”。这里“人化的自然界”就包含着人的劳动的对象化,人的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对象化。自然界是人的劳动对象,“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
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正是通过劳动,劳动和劳动的对象结合在一起,对象被加工了,自然被人化了,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在“人化的自然”中,人们通过劳动进行创造,在劳动实践中,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如果没有以人作为主体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那就不存在美,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在劳动实践中发展美,进而产生审美。 (三)美在人的本质中显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劳动的观点,为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而且,马克思的劳动观本身就具有审美色彩。他认为,这种劳动与闲暇活动的割裂不是天然如此的,而是条件下劳动异化的产物;劳动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具有创造性和自我享受性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最广义的审美活动,真正的人性本质也是审美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現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 成为他的对象。”美通过劳动,人改造了外在自然,创造了“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关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出来,一部分产生出来。由此可见,美来自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得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美的本质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究关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对社会形态下真、善、关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学者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逐步建立成熟的科学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关学体系,更好地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