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16开 下载本文

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5篇猜押文言文知识梳理16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 . 思 (3)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 是:这 (6)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7)劳其筋骨 劳:锻练 .

(8)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 .. 受到贫困(之苦) (9)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 乱:扰乱 (10)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

过:犯错误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表现出来 ..... 色:脸色 发:发自

声:吟咏,叹息 喻:明白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 ....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 (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

2. 翻译下列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译文:舜从田间(耕作之中)被任用。 (2)孙叔敖举于海。

译文: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5)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

3. 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答: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4.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答: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过程: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就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前一段具体事例的陈述是后一段议论的铺垫,为后一自然段的议论张本。 7.简要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 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段先举了六个人物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9.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10.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答: 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并能改错,就是可取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第2篇 陋室铭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陋室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 . 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 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 名:闻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3)有龙则灵 灵:灵异,神奇,有灵气 .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 上:长到 .(6)谈笑有鸿儒 鸿:大 .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9)阅金经 金经:指佛经 ..

(10)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 ... 声音

乱:使……乱,扰乱

(11)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2. 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闻名(于世)。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古琴,看佛家的经书。 (5)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 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答:作者喜欢的是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独居陋室,弹奏净化心灵的古曲,而厌弃官僚们“乱耳”的寻欢作乐的生活。

4.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陋室铭》的全篇之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5.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

答: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表现“陋室不陋”。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陋室不陋”。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6. 全文结句“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论证“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 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答: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