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選擇題
1.與“一蹴而就”的“就”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連辟公府不就
B.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C.金就礪則利 D.軻自知事不就
2.“卻”同今義表轉折的一項是 A.相如因持璧卻立 B.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C.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D.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3.以下四句中“不期而遇”的“期”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失期,法當斬 B.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 C.期年之後
D.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4.以下句中“可憐”和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A.可憐身上衣正單 B.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 C.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D.百花高樓更可憐 5.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項伯即入見沛公。……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D.見笑大方 冀君實或見恕也……
6.以下句中體現古代漢語分數最完整的標記法是()
A.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B.子一分,醜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記·律書》) C.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D.一年春事都來機?早過了,三之二。(歐陽修《青玉案》) 7.以下劃線詞的用法與其他不同的是( )
A. 驪山北構而西折。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C. 卒廷見相如 , 畢禮而歸之。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 以下劃線詞中數詞活用做一般動詞的有( )
?
A.六王畢,四海一。 B.三過其門而不入。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二.判斷題
1. 古漢語中的及物和不及物動詞都能夠帶賓語。
2. 與虛詞相比,實詞有詞彙意義。但兩者都能夠獨立充當句子成分。 3. 作使動時的形容詞可以不帶賓語。
4. 在序數標記法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一致的是直接使用序數詞。 5. 《史記?李將軍列傳》“广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中的“百”、“三”分別
修飾名詞“騎”、“人”。 6.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中的“三歲”是多年的意思。
三.填空題
1.古代漢語的實詞包括___、___、___、___和量詞等幾類。 2.動詞按能否帶受事賓語分為兩類,分別是___、___。
3.古今漢語中,某個詞一般均比較固定的屬於某一詞類。對於這種現象,我們稱為____。
4.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叫作_____。 5. 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現象遠比現代漢語多,多見於______。
四.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義及用法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范增數目項王。 3.項伯殺人 , 臣活之。 4.晉軍函陵。
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6.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7.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完成,達到目的。 A赴任,就職。B成就。C接近 2.D,但是,可是。 A退。B還,再。C回頭 3.D,約定。 A期限。B希望。C周年 4.A,憐憫,同情。 B可愛。C可惜。D可愛
5.B,被。 A拜見;召見,接見。C看見;通“現”。D被;我 6.C,古代漢語分數最完整的標記法是“分母+分+名詞+之+分子” 7.A,名詞活用作狀語。 B.名作動 C.動詞使動用法 D.名作動 8.A, B數詞;C數詞;D量詞 二.判斷題
1.√ 2.×虛詞不能 3.√ 4.×基數詞 5.√ 6.√ 三.填空題
1.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 2.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 3.詞有定類 4.詞類活用 5.實詞 四.解釋題
1.(親手)名作狀 2.(以目示意)名作動 3.(使……活)使動 4.(駐軍) 名作動 5.(驚:使……驚;鳴:使……鳴)使動 6.(“面”意為“當面”)名作狀 7.(使……歸)使動
第八章
一.填空題
1.根據不同的語法功能,虛詞可以分為 、 、 、 和 等幾類。 2.助詞是古漢語中比較特殊的一類詞,主要有 和 等。 3.謙敬副詞是文言文中用來表示自謙或尊人的副詞,這類副詞往往 由 或 演變而來。
4.古代漢語裏的副詞可以分為 、範圍副詞、 、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
5. 在詞、詞組、分句、句、句群之間起連接作用,表示它們之間的語法關係或邏輯關係的一類虛詞。
6. 作人稱代詞來使用是中古時期才產生的用法。
7.疑問句中的“乎”字表示疑問語氣時,按提問的出發點和疑問的性質不同,
可分為 、 和 三種情況。 二.判斷題
1.和實詞相比,虛詞的數量少得多,使用的頻率也低得多。( )
2.“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理於晉且二於楚也”中的“其”充當分句的主語。( )
3.“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和“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中的“與”用法不同。( )
4.“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中的“乎”表示推測語氣。( ) 5.“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與“自我不見,於今三年”的“於”意義和用法都相同。 ( )
6.“君子則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負羈绁以從”中的“則”表假設關係。( ) 三.單項選擇題
1.下列加點程度副词在句中充當的成分跟其他項不同的是( ) A.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史記?蕭相國世.家》)
B.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陶淵明《桃花源記》) .
C.(嫪毐)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史記?呂不韋列傳》) .D.四面險絕,無由升陟矣。(《水經注?清水》) .2.句中的“為”可譯為“因為”、“由於”的是( ) A.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 C.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 D.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孟子?離婁上》)
3.在下列選項中,“以”表“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的是(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亂廢。(《漢書·龔遂傳》) B.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C.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公孫丑下》) D.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4.下列“由”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B.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諫逐客書》)
C.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世說新語·尤悔》) D.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
四.多項選擇題
1.下列加點介詞“以”的用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的有( ) A.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左傳?昭公三年》) .B.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公孫醜下》) .C.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D.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
E.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2.以下帶助詞“之”的定中詞組中,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修飾關係的有( ) A.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左傳?隱公元年》) 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記?項羽本紀》 C.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D.今也,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孟子?滕文公上》)
E.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3.下列句子中的“為”表“因為、由於”的有( )。 A.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荀子·天論》)
B.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
C.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D.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E.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孟子·離婁上》)
4.下列“而”表示句子前後屬於偏正關係的是( )。 A.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史記· 陳丞相世家》) B.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C.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戰國策·趙策》)
D.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左傳·隱公十一年》) E.上自倚瑟而歌。(《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五.解釋句子中加點虛詞的詞性、意義及語法意義 1.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2.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國語?吳語》) .3.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 .4.是亦不善处穷者也(苏轼《贾谊论》) .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