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专题5 正确使用熟语

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专题5 正确使用熟语

【高考预测】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①结构上的稳定性。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意做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但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②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剧本”。

熟语的考查以辨析语境中使用正误为主,是高考词语考查的重头戏。抢占这一“制高点”,关键是要掌握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知识导学】

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的。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如: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2、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3、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则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如: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等

4、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仍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如: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等。

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 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 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 \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下面谈谈成语结构活用的情况。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如果由于变动万分而改变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3. 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 “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1.和盘托出:愿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例2.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例:\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例:\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quot;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如\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功亏一篑,实在可惜。\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3.褒、贬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