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NA是细胞分子质量最小的RNA,由70到120个核苷酸组成,而且具有15%~20%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除假尿嘧啶核苷与次黄嘌呤核苷外,主要是甲基化了的嘌呤和嘧啶。
所有tRNA均可呈现出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还有倒L型的三级结构),而且都具有如下的共性:
①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 ②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 ③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 ④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 ⑤有一个胸腺嘧啶环。
2、核糖体RNA(rRNA) 是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有着复杂的多环多臂结构,rRNA一般与核糖体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五、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温和条件下的极高催化效率
酶在温和条件下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复杂机制,使底物结合在活性中心后能以更高的效率生成过渡态,从而实现高效的催化效率,促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2、高度专一性
酶对所结合底物的选择性和生成确定结构产物的性质,称为酶专一性或特异性。下分: 绝对专一性【有的酶只能作用于唯一结构的底物,催化其发生某确定的反应生成相应产物】
相对专一性【有些酶可作用于具有相同官能团或化学键的某类化合物,催化其发生特定的类型的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的产物】
立体异构专一性【绝大多数酶对底物的立体异构体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只能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某一种,或生成具有某种相应立体结构的产物】
光学异构专一性【酶通常对底物的光学异构体有明显的选择性,产物也会是只具有某种光学活性的构型】
3、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其特有的空间动态构象,因此只有在较温和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其催化作用。 4、活性的可调节性
生物细胞对代谢的调控是通过调节代谢途径中的酶活性来实施的,尤其是通过调节限速酶活性以达到对代谢速度的精确调节。
六、简述酶原及其生理意义
有些定位在特定部位的酶在细胞内刚 分泌/合成 时没有活性,必须在对应生理环境下得到相应信号启动,才被另外的蛋白酶专一性的水解一个或数个肽键,释放出对应的小肽;同时导致构象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对应的活性中心或使活性中心对外开放,发挥活性。这种无活性的酶前体称为酶原,而酶原转化成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实质上是酶活性中心 形成/暴露 的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首先,酶原形式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现象;
其次,酶原相当于酶的储存形式,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启动使其发挥催化作用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七、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促反应的初始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被底物饱和),酶的浓度越高,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接近于最大反应速度。但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两者接近线性关系,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即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底物浓度进一步增高,反应速度不再与它成正比,而是缓慢增加;
3、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度也不增加。
酶反应动力学方程:V=Vmax·[S]/(Km+[S]),这个方程称为Michaelis-Menten方程,是在假定存在一个稳态反应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其中 Km 值称为米氏常数,Vmax是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 (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在最适pH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