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自主预习 一 目标导入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 品味京味的语言,通过模仿吆喝,感受吆喝的魅力。(重点) 3.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难点)
4.观察身边生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二 走近作者
萧乾,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
三 字词预习
1.识记音形 蘸( )挑子( )颤音( )囿于( )饽饽( )卤煮( )马趴( )雪花酪( )........吆喝( )随机应变( ) zuǒ( )料 qī( )厉 招lái( )隔hé( ) ...
商fàn( )吹xū( )hún tun( )合zhé( )押韵 2.辨识字形
荸(qí) (jì) 菜
元(xiāo) 云(xiāo)
小(bó) (bá) 河
(líng) 俐 (líng) 听 (líng) 珑
铁(xuàn) (xuàn) 耀 管(xián) 乐
麦(jiē) (jié) 据 (jié) 问 清(jié)
3.理解词义
(1) :大声喊叫(多指叫买东西、赶牲口、呼唤)。
1
(2)囿于: 。 (3) :招揽。
(4) :彼此感情不通,思想有距离。 (5)快感: 。 (6) :这里指押韵。
(7)随机应变: 。 (8)油嘴滑舌: 。
课堂探究 一、课文感知 (一)内容概括
1.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衔接过渡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3)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4)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二、深层探究
(一)内容理解
3.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方法有:A.告诉你制作的全过程。B.简单的制作方法。C.既简洁又生动形容货物的特点。D.借甲物形容乙物。E.靠戏剧性来吸引人。请将这几种吆喝方法分别填入下列句子的括号内。
(1)“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 (2)“葫芦儿——冰塔儿。”( ) (3)“卤煮喂,炸豆腐哟。”( ) (4)“萝卜赛过梨。”( )
(5)“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 4.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二)思想感情
5.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法探究
6.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时是如何做到层次分明、条清缕析的?
2
7.介绍春天的吆喝声,却写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好感”,是不是离题?
8.作者在写吆喝声时为什么掺杂进一些自己的经历?
(四)个性表达
9.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谈谈你的理解。
课后拓展
一 比较阅读
忙 年 雷抒雁
一进腊月,孩子们就开始掰着指头盼过年了。父母亲故作不快:小孩子家,就惦记着过年!其实,真正忙着过年的是大人们。
平原上,临近年关的景致也变得安详、喜兴。除了高大的杨树、柳树枝芽间还笼着一些轻烟似的朦胧,长满青青麦苗的大地显得格外开阔、清朗。
村头,屠户挤压在挣扎的肥猪身上,一手握了猪嘴,叫声立时沉闷下来;然后,右手握着的尖耳屠刀从猪颈下直直插了进去,信手一搅,鲜血便喷涌了出来;有人马上用盆子接了那血,年上就有一道叫“红豆腐”的菜了。 吹气、褪毛、开膛,一时间满村子就弥漫着一股热腾腾的血腥味。
应和着村边的猪嚎,鸡鸣里充满惊恐。妇女们正在忙着宰鸡。女孩子们更乐意当妈妈的帮手。一根根拔下那些先前抖动着得意和骄傲的鸡尾、鸡颈上的翎毛,便有毽子好踢了。落雪后,屋前扫出一片空地,鸡毛毽子就在女孩们的新鞋上,蹦蹦跳跳,玩出许多花样来。鸡毛颤颤地抖动着,使你还能想起先前恶斗时,颈毛扎撒着的公鸡来。 随着年关的逼近,村子里的笑声多起来,色彩也日见鲜明。买菜的回来了,碧绿的菠菜、鲜红的萝卜、雪白的豆腐;那些异彩纷呈的年货,不时从村头闪进农家的大门;也有买了百头鞭炮的,红艳艳的火爆,包藏着喜庆的欢响;也有腋下夹了红纸,准备请人写一副春联,年三十贴上门楣;无论信不信神,人们都会请几张木版印制的门神、灶神,花花绿绿的一卷,高高插在棉帽上捆结的耳脸间。 庄户人家就这样一步步把年迎来。 年三十的晚上,红灯高挂,贴满窗花的热炕头,小桌上一道道鸡呀、鱼呀摆上些美味来。小锡壶里温上二两白酒,老少爷们便一口口喝了起来。这一刻,劳苦一年的庄稼汉子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每一条神经都放松了下来。微醺的眼睛,看着先前吵吵闹闹的妻子也顺眼了,打打骂骂的儿女也可爱了。恨不得月月过年,日日除夕。
谁家第一声放了爆竹,接下去就爆豆似的相互呼应。黑色的夜幕下不时有一道道火光、亮光闪过。
饱了。累了。醉了。 孩子们渐渐入梦。人们便把早已备齐的饺子馅端了出来,手脚麻利地赶着包初一早晨的饺子。
初一早晨,一睁眼,孩子们就可以信手摸到妈妈们整整齐齐放在枕边的新衣新裤子。 “拜年了!”一声喊,早有邻家的孩子们挤进屋来。花朵一般的农家孩子,换了个人似的,个个干净清秀;往日总弄不净的尘垢、鼻涕,这回不知都抖落到哪里去了。 当家家户户端起饺子碗,香香地品味过年的乐趣的时候,孩子们也都绕村拜完年回来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