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导学案 新人教版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 2.分析综合 C。从近几年的命题规律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言句子翻译。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时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 4.从选材上看,除人物传记外,还涉及其他散文。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 【目标导航】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梳理】 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一)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叛”。②声母相同,如“无”和“亡”。③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的“趣”与“促(催促)”。

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 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如 “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

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

4.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 (三)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 “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又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二、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三、文言句式、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常考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1.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在介词前面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见恕,见教,见笑,见谅。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3.状语后置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③覆之以掌 (《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②生乎吾前 (《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