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陈家琪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的经济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涌向日益喧嚣的城市。家里的孩子都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失的不仅是亲情和爱,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他们缺失了一个孩子必须接受的正规的家庭教育,因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这也是现代经济社会,给农村教育和整个社会提出的一个新问题。 中 资料显示:农村儿童中有约50%的儿童属留守儿童,而20%的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的行为习惯,80%的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部分留守儿童因厌学等原因辍学家中,进而导致在社会中染指不良恶习。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做为一名农村生活教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生受其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也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可见,孩子若能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一生受益无穷。而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应该先从孩子的爷爷奶奶思想上着手,学校可以通过专题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懂得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引此引导家长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打下基础。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前期教育和后期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督促和引领。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成绩差、好动,喜怒无常,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我约束力,行为反复性大。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坚持长期的观察、督促、指引,引导学生对事非的判断、对自我的剖析,从而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农村有句话叫:“父打母护,上不得路。”因此我认为,学校想办法让爷爷奶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统一思想,意见一致,不能一个管一个护,一个紧一个放。孩子很会察言观色,谁护他他就和谁好,有过分要求时就背开管他的人。如果经常这样最终导致孩子难管、两面派等不良习惯。这就要求家长之间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并多与学校、教师联系,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迫使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的妈妈端着一盆水给孩子的奶奶洗脚,小男孩看在眼里记在心
上,他也跑过去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洗脚。”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家长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有的爷爷奶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随地吐痰、说话带骂人的口头禅等,孩子也模仿照做。为此,学校开展了评比“优秀家长”活动,要求家长文明、诚信、守时、讲卫生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教育氛围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面对留守儿童的种种不良习惯,我们一方面要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当好孩子的表率。只有家校教育同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老师要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合于学生的一日学习和生活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儿童期的孩子可塑性强、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首先老师要科学地引导孩子,耐心地教育孩子。有些留守儿童在家说一不二,要什么给什么,稍不顺心就摔东西耍无赖,甚至还打人。这时老师一定要科学引导,耐心说教,不能狠训一顿了事,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我们可以借助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懂礼貌,讲文明。
其次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例如六年级学生周志奇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