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循环小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循环小数》。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包括例7——例10四个例题,七个概念,分两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要学习循环小数、循环节、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循环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概念多,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我打破教材编排顺序,灵活处理教材,把有关循环小数的概念划归本节课一起完成,使新概念总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生成,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确定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感知循环现象,理解循环小数、循环节、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循环小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欲,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难点:怎样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
关键:通过故事、生活实例、观察、比较、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教具:自制课件一套。
本课我按照新课程理念去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即“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开放练习”。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优化教学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为了敲好开课的第一锤,新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我为学生讲《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语言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故事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讲也讲不完,初步感知“循环”、“有限”、“无限”等概念。
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年四季,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此时,教师话锋一转,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想!”但是老师不告诉你,你们自己来研究发现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
二、优化教学过程:活动尝试,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为主。另外,“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
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有创新。我本着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的原则,趁者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之际,设计了一组计算比赛,1÷3 58.6÷11 比赛求胜心切,计算中却偏偏遇到麻烦,商总也除不尽,怎么办?疑从中而生,学生自然要举手问老师:“老师,我们小组计算的这道题商总也除不尽怎么办?”。学生能提出疑问就是伟大的发现,于是我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比赛得以继续进行。
再通过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启发引导“你们发现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吗”?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练一练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来加深理解。
那么,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叫什么名呢?再次看书自学,知道什么叫循环节,并说出每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学习了循环节,写循环小数就更简便了。怎么写简便呢?第三次看书自主学习,学习循环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在此基础上观察比较循环节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引出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的概念。
以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耳、眼、口、脑、手“全频道”表演,尽情表现。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优化构建知识结构:反思巩固,形成知识网
回顾反思,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按顺序自己动手列提纲: 循环——循环小数——循环节 纯循环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