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侗族信地芦笙服上衣结构及工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江侗族信地芦笙服上衣结构及工艺研究

作者:孔艺霖 贺阳 来源:《设计》2019年第15期

摘要:为研究侗族传统盛装——芦笙服,探寻侗族男装结构与工艺。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九洞地区信地芦笙服古上衣实物为例,通过对实物的测量与研究,绘制服装结构分析图,并研究其结构、面料情况与装饰工艺。得到了信地芦笙服上衣第一手测量数据资料及结构分析图,对其典型工艺构成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归纳了侗族传统造物观、服饰文化内涵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审美观,侗族传统造物观与审美观可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元素,同时为侗族服饰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从江侗族 芦笙服 上衣结构 拼布 刺绣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8-0056-03 引言

侗族的服饰在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承载着侗族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信息,同样也体现着侗族人民对于美,对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侗族男装形制近百年始有改变,但相比传统侗族女装,其消退的速度惊人,本文将主要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的从江县九洞地区信地村侗族芦笙服上衣为例,主要从服装结构、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从江侗族芦笙服上衣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弥补侗族男装研究的空白,引起大家对侗族服饰现状的广泛重视。

一、侗族芦笙服概述

芦笙服是侗族男子古老的服装,是仅在祭典或节日穿着的盛装。这种盛装最初用于等级制度的区别,仅供部族首领所穿用,后来在祭祀庆典以及芦笙节的表演中,作为芦笙手的演出服,故称为芦笙服。芦笙服主要在祭祀以及盛大节日时穿用,侗族男子身着芦笙服组成芦笙队进行大量笙乐表演,场面壮观,人群伴乐而舞,芦笙服随风而动,色彩绚丽,金光熠熠,彰显民族情怀,体现民族精神。

根据侗语上的区别,南部方言区通常称为“南侗”,北部方言区称为“北侗”。北侗地区男性日常着装基本上已没有明显特征,汉化程度较深。从江地区属于“南侗”,男性日常仍有穿着传统服装的习惯,对襟布扣短衣,头裹头帕,下着长裤。芦笙服相比日常服装有较大不同,通常为上衣下帘裙,这种独特的服装结构,继承了原始时期曾经将皮毛、树叶以及草条串结成衣裙的款式。

二、信地芦笙服上衣结构分析

通常根据地区差异,侗族芦笙服上衣有左衽式、右衽式、对襟式、连裙式等款式,又有无袖式、长袖式、半袖式等袖型。按地域可将芦笙服上衣结构归纳的典型式样,如表1所示。 图1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从江县信地村芦笙服上衣,通常也可称为信地衣。服装为左衽大襟短上衣。左衽是古典的芦笙衣款式,至清末和民国时仍如此,解放后才逐渐变为了右衽式,由此可确定服装流行年代为解放之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服装基本结构为连身连袖结构,平展为“T”形,衣长为41 cm,单袖长28.8cm,通袖全长116cm,袖口宽13.2cm,衣身底摆宽43cm,衽高28.4cm,上领宽9cm,下领宽12cm,具体测量数据如图2所示。

通过分析,衣身整体平面裁剪,缝片共计七片衣身为左右两片背后缝合,衣片居中处向前挖三角形,左右各接一片袖。衣身接袖部位向外突出约Z5cm,形成肩部空间。两前襟各加一梯形补衽,两片补衽可拼合成一块布料。单片衣身最宽部位宽29.2cm,袖长为28.8cm,且袖口边缘为裁片布耳,未作锁边处理。如此以来,可推断布幅约为30cm左右,衣身、补衽挖取部分边缘基本可以旧互吻合,同时衣领布片有拼合痕迹,挖取衣身与补衽后剩余布片可拼合为衣领,如图3。由此可见,服装用整幅布进行裁剪,但裁剪过程中对布料的浪费非常少,并形成了有肩部松量以及腋下空间的服装造型,也使服装更为贴体、美观和方便活动,实现了侗族人民惜物的传统与设计智慧的统一。

服装无扣,通过系绳进行固定。图4为麻绳细带位置,左侧有三对麻绳系带,右侧通过观察,系绳原本也为三对,现存两对。每对系绳的位置没有完全对称,看似随意缝缀的,但实际非常便于打结,衣侧的系绳位置普遍向下移6厘米,方便腋下系绳打结。 三、信地芦笙服上衣工艺分析 (一)面料工艺

服装衣身由亮布缝制而成,装饰部位有绣片拼合缝缀,绣片的底布为蓝染侗布,如图5。亮布是常用的盛装衣身面料,其原料为侗布。侗布是制作侗族服饰的重要面料,根据方言区也分为南北两大类型。无论南北,侗布都是侗族人民使用时间最长且应用范围最广的纺织品。目前,侗布在北部方言区已非常少见,仅在传统文化保持得较好的南部方言区使用。 侗布的制作原料是自家织造的白布,以土靛作为染色剂,按比例加入碱水、石灰以及甜酒,混合作为染液。染后的布漂洗晾干,观察布料上的蓝色深度来决定染色、漂洗和晾晒的次数,通常一匹布要反复此步骤七到十次来使眼色达到饱和,做好的侗布方可继续制作亮布。将金刚藤。块茎洗净后捣碎,放入鼎锅内煮两小时得到紫黑色的染液,在布面上抹好染液后晾干。将布加入牛皮煮成的胶水中上浆,捶打直至布面平整。将豆浆水及蛋清水依次抹在黑紫色布上晾干,再放回染液中浸泡、漂洗、晾干。最后将布折叠后再次放在石板上进行捶打,直至布面光亮,由此形成普通亮布。制作芦笙服所用的通常是颜色偏紫红的亮布,这种亮布是用薯茛熬出红色的水来染布,过程反复多次,直至布有些泛红,然后用干辣椒、鸡冠花、杜鹃花茎叶等带红色的花草进行熏蒸,达到让布发红变亮的目的,其他步骤与普通亮布制作过程相同。虽然年代已非常久远,历经多年磨损,但通过直接观察以及显微观察,仍能看到服装面料的色彩与光泽度,如圖6。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纺织工艺的发展,侗布的织造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侗族家庭自织布已经逐渐消失,土靛也有工厂进行批量生产,但大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