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第一章 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 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 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

界认识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所以广义的“思维”,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三、关于交际的概念 (一)交际的本质属性

(1)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 (2)任何符号都可用来交际。 (3)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过程。 (4)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 (5)交际活动是有规则可循的。

(6)交际者可以对对方交际行为的结果作出预测。 (7)交际是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8)人们在交际时可能会出现问题或障碍。 (二)交际的构成要素

(1)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al source) (2)编码(encoding) (3)信息(message) (4)渠道(channel)

(5)信息接收者/反应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 (6)译码(decoding) (7)反应(response) (8)反馈(feedback) 第二节 跨文化语言交际学 一、“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概念 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语言交际。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与相临学科 (一)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区别

“交际”是个宽泛的概念,除了通过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还包括通过非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比如音乐、艺术、形体、实物、行为等等。所以交际不简单等同于语言交际。 (二)与“言语交际学”的区别 研究言语交际的一般特征、过程、环节、规律、效果,通常以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为论述基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言语交际。 (三)与“文化语言学”的区别

主要论述特定文化要素在特定语言系统中的投射和反映,包括语音、语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表现特征,是通过文化来研究语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言语交际。 (四)与“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对不同语言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注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属于语言类型学的范畴,是语言本体研究,不涉及文化因素。 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一)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无我文化”。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渊源于十五世纪的文艺夏兴时代,在二十世纪它得以发展到顶点。个人主义也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人们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与别人有所差异。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受到同样的赞赏;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 (二)求变与求稳定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对美国人来讲,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则在稳定中求进步,求发展。“统一和稳定”是是社会发展的保证,这当然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中国正是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 (三)性本善与性本恶

人性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从他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以及“安于现状”的原则来看,孔子主张性本善。与“性本善”的人性论相反,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被西方学者广泛称之为的原罪说,。

当然,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的本性不是静止不变的。就是说,善可以变成恶,而恶也可以变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注重内省和人格完善的修身哲学,也就是说“仁”的概念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中心位置,强调做人必须爱人,达到“仁至义尽”。而在西方,人从原罪为起点,为了变成好人,因而规定一系列法律来治理上帝的臣民,一切行为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否则会绳之于法。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也是难以想象的。 二、世界观

世界观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如何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一问题和价值观紧密相关,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行为等起到同样的支配作用。在世界观方面,东西方有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认为世界由物质组成;其次,世界都是由两个相反相成的要素组成。然而差异也是明显的。古代中国哲学家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即所谓“万物皆一”,如阴阳,有无,精神和物质。而西方则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等就是这样的关系。 三、民族性格

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它同价值观念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传统地看,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体现了

以人和人生为中心的人文特质,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做人,人与人之关系的协调等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西方对人生的探讨远远不象中国人那样感兴趣,他们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体,如何认识自然或客观世界,以及怎样认识世界;而不是怎样处世做人。从这一点看中国民族性主要是入世的,而西方则是创世的。

在“开放”改革”的形势下,在中国,旧的观念开始受到挑战,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这些挑战和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人们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 (2)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 (3)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4)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等观念正在形成。

(5)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自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与珍重。 四、自然环境 (一)地理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以及家庭房间的布置、装饰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人们的活动和行为方式。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在古代,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行为模式或行为的社会规范。 (二)建筑风格 城市的建筑风格,它的物理结构以及其内部的设计风格都会受它存在的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格及交往活动方式。比如北京是直觉的,感性的,是圆式的;纽约是演绎的,理性的,是直线式的;北京是文化的,传统的,是历史的;纽约是实用的,是现代的,是未来的;北京的生活节奏是慢悠悠的,安详宁静,充满了人情味;纽约是快速的,充满了竞争和铤而走险;纽约林立的高楼大厦是平等的,独立的,你我分明的;而北京的四合院是主次分明,相互依存,渗透着等级差异,而且亦此亦彼;纽约人人际交往是直接了当的,坦诚直率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北京人人际交往则是迂回的,含蓄的,和模棱两可的。北京城是静的城市,崇尚精神,与自然和谐;纽约是动的城市,崇尚物质,与自然竞争。我们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两座城市同样拥挤,然而纽约人对隐私的个人欲求强烈,彼此尊重邻人私有空间,因此人们之间是“冷漠”的;而在北京,人际间相互身体接触司空见惯,虽然人们同样视而不见,但却少一些“冷漠”之感。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思维方式 (一)“领域依附”和“无领域依附” 一些学者认为,在认知领域的差别可能表现在思维活动时对环境的依靠程度方面。总的来讲,对环境的依靠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领域依附”(field-dependence),一是“无领域依附”(field—independence)。我们把“领域依附”和“无领域依附”当作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这个连续体两端分别代表整体式思维方式和分析式思维方式。相对地讲,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较接近“领域依附”型,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属于“无领域依附”型。二者的差别当然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领域依附”和“无领域依附”与“强环境文化”和“弱环境文化”概念相对应。可以讲,“强环境文化”与“领域依附”相对应,而“弱环境文化”则与“无领域依附”相对应。

(二)整体直觉思维与分析逻辑思维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这是一种“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西方人强调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使其成为有规则的,自我连贯的整体。西方人对宇宙间的一切二分,他们把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截然分开,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且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断。

东方社会,尤其亚洲的文化或社会,则不习惯于西方文化的那种逻辑和分析,他们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譬如,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的整体性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二者都表现出综合和整体的特征。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中国人不象西方人那样一切二分,他们把事物放在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去把握,而且运用整体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即整体性的认识去认识客观事物,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三)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从思维的结构分析,整体思维似乎偏爱具象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可能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李宗桂,1994)。具象思维由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组成;抽象思维,通常也叫做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形式。从本质上看,不同民族都具有以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侧重和选择,而且历史的选择会给今天留下烙印。我们可以讲,从总体上看,传统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二、态度及定势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可以被理解为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事先决定人们或者积极地或肯定地,或者消极地或否定地对待某人、某事、或某种行为。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态度由认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和意动(conative)三个部分组成。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任何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认知、情感和意动的内容,那么就形成了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人们都选择自己的态度,为什么我们选择某种态度而排斥另一种态度?根据功能主义者的观点,这完全是心理需求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态度为心理功能服务。D.Katz(1977)认为态度具有四种功能:

(1)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人们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可以得到某种利益。

(2)自我防御功能:这是与深层心理联系最密切的功能之一,个体通过态度保护他们自己和自我形象。态度可用来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动转移方向。譬如社会地位卑下的人,与他人交往会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支撑自我,或争个“面子”。 (3)价值表现功能:用态度来表示自尊,并肯定自我形象。

(4)认识功能:人们具有某种态度是企图证明他们占有理解和支配世界的知识。 (三)定势与偏见

定势是一种思维定势,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它伴有固定的信念和情感,因此抱有这些信念的人执著地依据这些信念与有关的群体的人去交往。一旦定势与客观实际相吻合,那么它就变成一种社会分类(societying),一种科学和准确的分类,它就不仅仅是情感上执著的一种信念了,这就是定势的积极作用所在。

偏见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Pracjudicium,Pracjudicium在拉丁文中的意义是“以事先所做出的决定或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判断”。偏见不是一般性看法错误,它对使其改正的证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