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势语行为
身势语(体态语)指人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肌之动作、器官等都可以交流信息、表情达意,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身体即信息”。这一领域包括目光语;触觉行为;气味行为;姿态、方位、姿势;手势语;面部表情;等等。 (二)时空行为
时空行为指交际者在交际中如何运用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包括:体距行为,时间行为。 (三)辅助语和类语言行为
辅助语包括人类发声器官所发出声音的音量、音调、重音等因素,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类语言指表达不同意义的诸如叹息、呻吟、咳嗽等等。辅助语和类语言都是有声的非言语性的行为。 (四)外表行为
外表行为包括服饰、容貌、仪表、气味、面具、眼镜等,事实上人们的外表服饰也象其它非言语行为一样表露出人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信仰观念以及职业等等。 二、非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 (一)非言语行为是交际的标记 1、非言语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标记 正象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也同样是人际交往时双方社会关系的标记。它标志交际者的“权势”和“平等”关系。人们在交往中,往往能从人们的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看出某人的社会地位、性别、出身、教育等情况;身体距离远近最容易看出交际双方的关系的疏密、社会地位的差异;衣着服饰也是人际间社会关系、文化修养、气质、职业或社会地位的标记。
2、非言语行为是会话结构的标记
关于言语是如何组成连贯的语篇的研究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这门学问涉及到会话如何开始、如何结束、人们如何依次发言;也涉及到如何占有发言权、压制别人或不让别人发言、话题转换等。在很大程度上,会话的组织是靠非言语行为完成的,而且作为话语结构标记的非言语行为,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 3、非言语行为是交际内容的标记
我们在交际对常使用非言语行为来标示交际内容,如同意、赞赏、拒绝、欢乐、反感、猥亵、禁忌、个性、胜利、失败、恐惧、羞涩、致意、关系、身份,等等。然而不同文化之间非言语行为的表达意义功能差别很大,有时会有很多变异,而且往往相同的非言语行为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
4、非言语行为是感情流露的标记
东西方非言语行为在表情功能方面的重大差异在于:中国人常常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的流露,他们对真实感情往往是“掩而不露”,即使中国妇女在微笑时,也常常用手把微笑遮起来;而西方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然而,东西方用非言语行为有意无意流露出的情感的差异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二)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英国学者Desmond Morris对手势语进行过全球性的考察和研究,他的研究包括手势语的形式、意义、它的特点和功能、它的地方性和共性、它的地理分布和使用边界,以及它的基本类型等等。Desmond Morris关于手势语特点的看法有普遍指导意义,就是说,他所指出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适用于非言语行为,我们可以依据他的观点对非言语行为的特点加以概括。
第二节 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对比 一、身势语及文化差异
身势语是非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的基础,在意义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65%以上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姿势等身势语完成的。有些身势语有为是与生俱来的,但多数身势语行为是从环境中习得的,因此它们是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独有,这就造成身势语行为因文化而异的现象。 二、手势语及文化差异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它在人际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在交际中,手势语可以起着语言工具所达不到的效果。手势语行为同样因文化而异。 三、目光语及文化差异
目光语是人们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它的表义功能是极为丰富的。目光语中眼与眉的行为最为丰富,中国人所用的许多成语都与眼和眉有关,如扬眉吐气,眉飞色舞,挤眉弄眼,死眉瞪眼,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愁眉苦脸,横眉立目,柳眉倒竖,愁眉锁眼,目瞪口呆,暗送秋波等等。
四、体距语及文化差异
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即人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在交际中人们对空间领域有一定要求,并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程度提出几种不同距离的要求: (1)亲近距离:指亲密朋友、父母、子女及伙伴彼此依偎之距离。 (2)个人距离:指由亲呢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
(3)社会距离:指一般交际或交易场合保持的距离,也被称作礼貌距离。 (4)公共距离:指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 (5)远距离:指公众场合的交际距离。 第八章 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 第一节 性别文化的形成 一、性别文化与性别角色
性别一词可分别由英文sex和gender来表示,然而,sex一词只表达生理意义,gender一词才表示性别文化的文化和社会意义。sex代表的意义是始于基因的遗传,加上染色体和性荷尔蒙作用的结果。gender之意义则是人们以生理因素为基础,受社会和文化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的社会化的结果。可以讲,gender是具生理基因、社会角色(性别角色)和文化身份(性别身份)为一身的概念,是通过交际而习得、代代相传的关系系统。它是指社会为不同性别所规定的信仰、价值和行为的体系;它是社会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范围;这就是性别文化。虽然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是文化和心理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性别身份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知觉,是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定和认可;而性别角色是孩子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与生理性别相适应的、社会和文化所期望的行为。性别身份是性别角色的内化,性别角色是性别身份的外显形式,二者都以生理因素为基础。女性的性别角色以“情感”取向为特点,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工具”取向为特点。 二、交际规范差异
(一)女孩的交际规范和特点(情感型特征) 相互间友好相处,彼此包容;
彼此间寻求一致或共同之处,追求和谐;
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容易移情,对异性有高度敏感性; 淡漠成就,注重关系,倾向于感情用事。 (二)男孩的交际规范和特点(工具性角色) 习惯成帮结伙,组织有序,等级分明;
喜欢表现自己的权威、自信,果断行事,有权力欲望;
敢于竞争,争取并垄断发言权,赢得观众,突出个人和超越别人; 有成家立业的雄心壮志,冷静理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跨性别文化交际 一、交际规范的性别冲突
男女性别文化之存在,势必为两性在交际规范、交际风格、交际方略,心理定势、乃至价值观等方面造成差异,这就自然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即使在衣着、发型、名字等无足轻重的小事方面的差异,也可能构成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们是最直截了当的信号,如果它们与其性别角色的期望不符,就会传递错误的信号,会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可能激怒对方。因此在异性之间交往时,由于缺乏对性别差异的敏感性和意识性,人们会自动地以自己的性别文化规则解释、判断和评价她们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产生交际规范的性别冲突。 二、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敏感区 (一)对提问行为的不同解释
女性把提问当作鼓励对方继续和完成谈话的重要手段,提问也是她们用来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手段;而男性则仅把提问当作提问题或获取信息的手段,与女性截然不同。 (二)对话题转换的不同处理
女性喜欢绕弯子,谈论一些与话题不太相关的琐碎细节,话题转换顺其自然,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但常常给男人以离题太远的感觉;而男性习惯直接切题,谈话不得离题,不泛泛而论,话题转换突兀,使人始料不及。 (三)对劝告、建议的不同态度
女性努力相互理解,情感交流,相互倾吐衷肠,排忧解难;而男性喜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建议,而且会象专家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意见。 (四)对侵犯性言语的不同理解
女性倾向于把男性的侵犯性言语看成是对个人的攻击,是破坏和谐和友谊的行为;而男性则把这种行为当作谈话得以进行的惯常手段。
应当指出,这里所作的对比仅是相对的,尤其是以西方社会的性别交际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当代社会由于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独特性,一胎化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在青年男女之间的交际规范及特点与西方社会有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