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罗齐表现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克罗齐表现说

作者:潘树林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7期

摘要:克罗齐是对西方美学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直觉即表现”的艺术理论对整个西方美术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罗齐的美学观来自于一个基本的观念,即“直觉即表现”,要想研究他,就得从这一观点出发。这个观点必然有它的两面性,然而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必须站在新的角度对克罗齐的表现说进行新的理解。 关键词:克罗齐 表现说 美学思想 意义

“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说起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因为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体系上的。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中,详细地描写了克罗齐把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等同起来。如果哲学揭示出精神世界的发展,那么,同时也就揭示出了现实世界的发展,哲学也就等同于历史。因此,他的精神只研究精神活动,自然而然他就把精神活动分为两种情况,也就是认识和实践两大类。他认为:“心灵活动等于真实世界。”而真实世界包括认识和实践,实践又生认识,而直觉是认识的起点。很明显,克罗齐的哲学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与此同时,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有美就要有丑,美与丑只有在一起来陈述才会变得有意义,二者相辅相成。而克罗齐则不这么认为,他用“相异面”代替黑格尔的“对立面”,他还否定了康德的“物质”,认为世界是由心灵实践活动产生的。克罗齐听取了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的美学观,从而否定了“物质”的存在。

由他的哲学体系推导出他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可能概括为五个肯定、五个否定。五个肯定:(1)直觉即抒情的表现;(2)直觉即艺术;(3)直觉即欣赏;(4)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5)语言就是艺术。五个否定:(1)艺术不是物理事实;(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3)艺术不是道德活动;(4)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活动;(5)艺术不能分类。

根据他的哲学体系和美学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他否定了艺术的理性,而把艺术简单地归为直觉,他的主观唯心体系否定了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联系,简单地把艺术与直觉和表现划等号。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提到了艺术不是物理的事物,否定了艺术的自然美。艺术是不道德的活动,否定了艺术的教育作用。艺术是概念,认为艺术与哲学和科学是没有关系的。其次,他还否定了艺术的传达媒介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克罗齐的优点,他在五个肯定中提出艺术是抒情的表现,艺术是无功利的。还有他的哲学和美学,为以后的艺术理论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他强调艺术的独立性。他在一些书籍内批判了“游戏说”,批判了“享乐主义同情说”等众多理论,他的这些批判都是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具有很独特的见解。不可否认,在19世纪的欧洲,表现说有较深远的影响,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看克罗齐的表现说,我们需要客观又理性地判断和评价。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其消极的一面。他的观点的正确在于认为艺术史是相对独立的,这一观点虽然没有直接解决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关系,但是奠定了理论基础。克罗齐强调审美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当然,克罗齐美学主义的消极意义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必然导致他的美学观是错误的,当艺术脱离了生活,那创作的来源必然也是虚无的,凭空想象的。克罗齐还否定了艺术的传播作用,所以应看到他的优点,也要看到他的缺陷,运用其积极的方面,去掉其消极的一面。既要肯定克罗齐的众多优点,同时又要看到其不足。艺术的起源经历了由使用到审美的过程,以巫术为中介的劳动为前提,其中渗透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说,艺术的起源应该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克罗齐的表现说是时代的一种体现。每个时代有它所特有的美,虽然克罗齐的表现说不是完善的,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它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克罗齐的理论使我们意识到唯心主义美学的局限性,也使我们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里面认识到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同时,对过去的许多艺术流派,对于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概念的混淆,以及艺术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混淆,进行了独到的理解与批判。克罗齐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他进行合理的评价。笔者认为,评价一种思想体系或者一种表现论,应该彻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美学形态的总结,具有一种积极的时代意义。笔者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站在众多名家的肩膀上去了解艺术。 参考文献:

[1]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克罗齐.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克罗齐.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潘樹林,男,四川理工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油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