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参\。理解“依然”、“窃窃私语”等词语,能结合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2、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班级网站、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2、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3、在“班级网站”这个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合作,展开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本文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第一段提出问题,激起读者的兴趣。第二至六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海底的景象。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引导学生了解、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我将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三年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多,但求知欲强,他们对《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还不太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等方面的探究,解决自己的疑问。最后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
教学媒体设计
2003年6月,我为自己所带的班级建立了一个班级主页“嫣然的家”,利用网络,为我们班的学生、家长、老师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宽广的交流、学习平台,也带领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网络。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我和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精彩。学生写得好的日记、作文,我在网站上发表以示鼓励;家长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尽可在留
言板上与我倾谈;孩子们有什么困惑和快乐,也可以发布在网站里与我们交流和分享。同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我常在网站中添加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还设置了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栏目,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所制作的主题学习网页就设置在我们的班级网站中,帮助学生消除了陌生感,也让“到自己的班级网站中去学习”逐渐成为学生们的习惯,让网络真正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之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由于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进入咱们的班级主页“嫣然的家”,到“玩中学”栏目里去轻松一下吧!
你会填这些带“海”字的成语吗?
海阔天( ) ( )南海北 ( )如东海 ( )山人海 海市蜃( ) 海枯石( ) ( )海茫茫 ( )海桑田
师:看来大家在课外积累了不少带“海”字的成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8课《海底世界》。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现在让我们一齐来回顾一下: 师: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 (生:依然很宁静);
师:当我们潜入海底,看到了漆黑的深海里却仿佛有星光在闪烁,那是—— (生:有发光器官的鱼在游动);
师: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生:不是的,动物们常常在窃窃私语)
师:如果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 (生: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
师:动物们发出的声音不仅奇特,还很有特点。它们吃东西的时候—— (生:发出一种声音……)
师:海底的景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让我们继续这次的海底之旅,去那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美妙世界里看看吧!
三.学习四——六节:
1.指名读四至六节,说说分别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内容。
2.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勾画自己觉得有趣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
3.指名质疑。
4.师:看来,大家对海底的动物、植物、矿物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海底世界离我们现实的生活比较远,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产生了不少疑问。现在,让我们
一起走进我们的班级网站,利用网络这个神通广大的朋友来解决我们的疑问吧。(提示:我们查找资料的时候要有目的性,针对自己在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来查找资料解决。)
5.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海洋世界”专题网站中浏览。
6.全班交流,说说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解决了哪些疑问,读懂了课文中哪些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同学们“海底动物”方面解决了哪些疑问、有什么收获呢? 海参:怎样“靠肌肉伸缩爬行”? (体会“极慢”) 联想到蜗牛、蚯蚓
点击出示相关资料(海参的运动方式) 指导朗读。
梭子鱼: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比较的说明方法 (体会“极快”)
出示有关“梭子”的图片。
点击出示相关资料(梭子鱼的运动方式) 指导朗读。
乌贼、章鱼:体会“反推力”(联想到“划船”)。 点击出示相关资料(乌贼、章鱼的运动方式) 指导朗读。
贝类:理解“巴”(换词“贴”进行比较,体会主动性和紧紧的吸附) 贝类不是人,怎么也能去“旅行”呢?(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 点击出示相关资料(贝类的运动方式)。
2)小结:第四节主要要介绍了海底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作者列举了几种典型的海底动物,有特别慢的——(海参),有特别快的——(梭子鱼),也有特别怪的——(乌贼、章鱼),还有特别聪明的——(贝类),由此可见,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在海底植物方面,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一段内容这么多,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呢?我们来读一读就知道了。
师领:“海底有——有——也有——,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有——还有——,最小的——最大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式。 练习:
“六一”庆祝会上的节目丰富多彩,有( ),有( ),还有( )。 5)汇报在海底矿物方面的收获。(能尝试用在第5节学到的句式来介绍海底的矿产吗?) 天然气 稀有金属
总结:海底的矿产真丰富啊!快来读一读吧。 四.学习第七节,总结概括全文。
1.师:上节课老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将第七节里的一个“真”字读漏了。当时同学们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同学认为老师读掉了一个字无关紧要,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个字很重要,不能漏掉。当时老师说了,等我们学完课文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再读一读这句话,好好体会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体会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