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创造”的。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简化汉字,绝大多数在古代已经被人们使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仅仅是对这些古代的简化字进行了规范。真正属于建国以后“创造”的简化字只有一个字。

62此同时,汉语拼音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实际上早在清末就出现了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但不是中国人发明的。1867年,英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为了便于外国人学习汉语,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称为威妥玛拼音。后来,威妥玛式拼音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很多中国地名、人名以及商标名都采用了这种拼写方式。1958年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部分地名、驰名商品品牌仍沿用威妥玛式拼音。

直到1957年10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又提出完全采用拉丁字母的修正草案,也就是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正式公布实施。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和外国人学汉语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观众朋友,中国文字发展是展厅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请您到三楼参观《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和《印刷术与信息化》展厅。

第二部分 民 族 文 字 大 家 庭

63各位朋友,欢迎来到民族文字大家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这个展厅是以这三种民族文字为主线向您展示的。 第一单元 拾文遗彩

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他们为古代少数民族掌握和使用,今天已不再流行。

这里为大家展示的是一张古代民族文字的总表。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创制和传入我国的民族文字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较晚创制的则有16世纪的满文。

您首先看到的是佉卢字,又称“驴唇文”传说是一个叫驴唇的大仙所发明出的文字。是古印度的重要文字之一。大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了我国新疆地区,流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的于阗、鄯善一带。佉卢字很早被婆罗米字母所取代,所以它在后来的许多世纪间都是无人能识的“死文字”。现在佉卢字文献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它已经成为各国学者了解古代楼兰、鄯善文明的重要资料。 64龟兹文,焉耆-龟兹文过去称“吐火罗文”,是中亚古国吐火罗国使用的原始印欧语系中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字。大约6至8世纪间,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流行这种文字。展板上都是20世纪初在新疆发现了吐火罗文的残卷,内容大多记录的是佛经和佛教故事,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最早的一些汉译佛教名词的认识,它不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过来,而是通过吐火罗文转译过来的。 65这是回鹘文书写的定慧卖奴契,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先民使用的文字。主要流

行于唐至明代(8—15世纪)的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它的字体书写是纵向的,和蒙古文有些相似。确实蒙古文、满文、锡伯文都是在回鹘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创制的。

66契丹文:您看到的两个墓志是不一样的,左边的叫契丹大字,像汉字。右边的叫契丹小字。大字是单个的符号是表意字,小字:好多符号是表音字,契丹文字是我国辽代(公元916-1125年)时为记录契丹民族语言而创造的契丹民族文字,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小字创制年代略后。契丹文字主要用于刻碑记功、写诗译书、刻写墓志、制作符牌、记著乡里名称等。只可惜在金灭辽之际的战乱和漫长的历史中,使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到金章宗“诏罢契丹字”时就失传了。契丹文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行用了将近300年,最终成为死文字。您现在看到的是契丹文大字“天朝万顺”宽缘大钱 该币为2005年在内蒙古满都拉发现的“天朝万顺”,

这枚契丹文大钱直径61毫米,重55克。2005年在内蒙古满都拉发现。其释文 “天朝万顺”,也叫“天朝万岁”。存世的天朝万顺钱,钱文为大字契丹文。此钱并非流通货币,属作为随葬等用途的吉语钱。据考证,为耶律阿保机建国前(907年)铸。该钱币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钱文的钱币。

67还有一些民族的文字是仿造汉字而创建的,我们看一下这个展柜中的西夏文经,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佛经原本是梵文的,唐朝翻译成汉文,后来又转译成西夏文。他出土于20世纪初,出土地点是宁夏灵武,他的字体基本笔画全仿汉字,但看起来要比汉字复杂,以会意字为主,西夏在北宋时期就懂得活字印刷了,我国现存的木活字印本,其中就有西夏文印制的。

68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女真文,女真起初是无文字的,建立自己的国家后,为了加强统治,先后创建了女真大字、小字。它是仿造契丹文和汉文创建的。 69古代民族文字较晚创制的是满文,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满文,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在这之前他就命文人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参照蒙文字母创制拼音文字,俗称“无圈点满文”。这是满汉达呼尔合璧词典,它和蒙文很难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1632年,皇太极又命人将此文字改成“有圈点满文”。在字的旁边加上点,这样就有效的区别于蒙古文。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古代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的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第二类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 第二单元 承古传今

70传统民族文字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且今天仍在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您看到的是蒙古文的文献,它和满文不好区别,蒙古族开始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到17 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派。一支是现行蒙古文;另一支是加入蒙古语西部方言(卫拉特方言)

特点创制的托忒文。

71藏文:相传公元7世纪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借鉴梵文创制。藏文由辅音字母和元音符号组成。因为西藏海拔很高。藏文也被称为书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展柜中都是藏文写的佛经和相关的壁画,可见藏族是非常崇拜佛教的 72下来看到的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都是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之上创制的,分别在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73朝鲜文是从朝鲜半岛迁移到我国东北境内定居下来的民族使用的文字。以前曾长期使用汉字汉文。1444 年1 月由李氏朝鲜世宗大王“训民正音”,创研出现代“朝鲜文”。

其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通用于本民族地区,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具有正式官方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社会使用最充分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

74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巴文,它是在风景秀丽的云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文的文字,主要以象形文字为主。我们现在看到的掌柜中展示的就是像图画一样的东巴象形字,它记录的内容是祭祀牲畜和五谷之神。

传统民族文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之前我们介绍到的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字,但是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在很长的时期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它们千方百计地想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单元来了解一下这些民族的文字是怎样创制的。

第三单元 创新发展

75 50年代以后,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字。这些民族文字共有17种,其中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羌文等。

这里陈列的是壮族一年级的教材,壮汉英词典以及十七大文件汇编。解放以后,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的指示,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之后,于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为正式文字。我们来看一下这本的教材上的汉语和壮文的对照。

76纳西文上面是图画上形式的象形字,改制后就是这样的文字,以拉丁字母为主,就很像我们用的拼音字母,只是拼写方法不一样。

这些新创文字有三个共性的特征,第一,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第二,他们都是以本民族的某个地区的方言为参照创制的。比如:壮文是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纳西文是以纳西族西部方言为基础的。第三,加入能代表本民族特有发音的符号和声调。

中国民族文字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本民族的语言,传承着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第三部分 从印刷术到信息化

第一单元 印刷术起源

77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发明,使手工抄写变为机械复制,开启了书籍复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使古老的汉字获得了新生,为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打开了大门。

印刷术的起源,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我国古代的印刷术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文字雕刻和复制技艺等重要技术基础上的。大家看下这边为您展示的就是印刷术早期的一些意识形态,这些是印刷术发明的技术支持。纸张的发明可以说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成本低、产量大,书写方便。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正是在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应运而生 第二单元 雕版印刷

78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边是雕版印刷的四步工艺,现在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清代的木雕版。雕版印刷的具体做法:首先把写好字的纸张帖在选好的木板上,接着用刀子依照纸张上的字,刻出阳文反字,这样雕版就制作好了。然后上墨、铺纸,用棕刷在纸上均匀刷印,最后揭下来纸张,装订成册,这样印刷品就好了。

79宋代的雕版印刷业极为兴盛,不仅各级官府机构刻书,还有私家刻书、坊间刻书等,他们互相影响,这边是一些雕版印刷的精品,主要是佛经,因为当时佛教兴盛,所以也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兴起和兴盛。

80您现在看到的是历代装订书籍的方法,最开始是模仿简帛的形制,然后出现了各种形制的装订方法,例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经折装,蝴蝶装,以及最常见的线装本。

第三单元——活字演变

81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工作流程: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是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为了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有纸灰的松脂蜡,然后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微熔化后,用平板压平字面,泥字便可以附着在铁板上,这样便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这种泥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在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上,后人又创制出木、铜、锡、铅等不同材质的

活字,并改进了排版材料和检字方法。

82边是历代活字印刷品。自北宋毕昇泥活字发明后,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与宋朝并存的西夏人用木活字印制了西夏文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元代初年,农学家王祯对木活字排版固定技术做了重大改进,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为木活字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关于铜活字的起源,至今还难以定论。清代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共5020 卷,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书工程。在活字印刷中,活字字体多为当时最通行的标准字体。到了明代,由于宋体字不但便于刻制,而且结构匀称,阅读醒目,因而成为活字最常用的字体。

83这边大家看到的这件文物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转轮排字盘,也叫王祯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此盘用轻质木材作成,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重要发明。 841450 年,德国人古登堡在吸收中国活字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到了19 世纪初期,铅活字排版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印刷工作者积极吸收这一技术,并按照汉字的特点设计制造了各种字体的铅活字字模。初期刻制的活字字模字体几乎都是宋体,之后才陆续出现了楷体、仿宋体和黑体。墙上展示的就是当时的一些字模,印刷对活字的需求量很大。在木活字时代,只能老老实实一个一个刻出来。有了金属活字,尤其是低熔点的铅活字,业者很自然地会想到通过模铸来大量、快速制造活字。这边我们看到的就是铅字排版的模拟现场,我们看到一个的铅字女工正在忙碌着排版,这边就是当时的铸字机,在铸字机上安装字模(铸字面的模具)和字盒。大家可以看下这个字盒,分为几个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有大小不一,用电光打好的字模,再将铅合金锭,放入铸字机的熔铅锅里,加热熔化(一般温度在350℃左右),即可开始铸字。铸好的铅字,被排放在字架上固定的字盘中,以供拣字用,平时铸字是以补充字盘的缺字为主要目的。所以从前印刷是十分辛苦的差事,首先要排版。工人们在如小山般的铅字堆中,捡字、排字、打样、做出纸型,再上印刷机进行印刷。遇到不常见的字,还要高温铸字,十分辛苦,又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铅字印刷,效率又很低。直到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它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共同走进第四单元,汉字进入计算机。 第四单元:汉字进入计算机

85照相技术发明以后,给古老的印刷业带来了生机。展柜里有照排机的模版,字模版是由两块平整的玻璃胶合而成,一块玻璃上有透明的阴图文字,也就是照排机的字模库。

86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开启中国印刷技术引进计算机和激光时代的748工程,1974年8月,周总理批准了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这一工程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