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之前你想做什么?
据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叫以终为始。想想你在临死前想要得到的评价,想想你死之前想要完成的事,你才清楚今天你应该做什么。这里也列下一个清单,记录我今天认为的我在死之前的to be和to do list.
To be:一个有贡献的人
To do:1. 建立专业的法律事务服务机构,推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2. 亲身在边远山区支教一年。3. 亲身支持残疾儿童的福利事业一年。
To be:一个有学问的人
To do:4. 获得法学博士学位。5. 撰写三到四本通俗读物,推进中国法学理论的进程和民众的法律思维与常识。
To be:一个有见识的人
To do:6. 坚持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好书。7. 环游世界。(包括但不限于:坦桑尼亚,南非,摩洛哥,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巴西,东南亚国家,日本和埃及。)
To be:一个爱人的人
To do:8. 每年至少参加四次公益活动。9. 随时分享生活中的领悟和感悟。 To be:一个生活得多姿多彩的人
To do:10. 跆拳道达到黑带水平。11. 至少熟练掌握一种乐器。12. 绘画达到美院本科毕业生水平。
写了十二条,样样觉得都很重要。想想我们经常忙碌的,工作,休息,娱乐,其实哪一个不是过程而已。参照上表,就知道自己该有多满足了。
经过,对于人生便是所有。一个人不在活了多长,而在于他记得的生命有多长。经过的人,经过的地方,都变成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弱小如蝼蚁,而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却都在发挥着自己对世界的作用。然后,客观地,无意识的,世界改变了,也一直改变着。
好奇和懒惰是人类科技前进的原动力。文明进步似乎更多来自于对自我及他人关系的思考。有好奇心的人是有童心的人,对世界好奇,才会发现原来如此辽阔、博大、精彩。对自己,丰富个人体验;对世界,留下些许痕迹和影响,哪怕只有毫厘,也有意义。
二、古代中国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何到了近代却没有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
1、文化因素:
传统中国文化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自然的变化,其辩证法关注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追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关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却缺少进一步予以改造的思维动力;而西方文化对事物更加关注强调本体和精确,追求本质和源头。
“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开始;东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结束。”国人对于事物模糊性持一种容忍态度,向往中庸之道;而西方更强调追求精确性和逻辑结构思维。
2.经济方面:
中国在封建农业经济时代,以农业和冶炼带头的科学技术随之发展,到唐朝达到顶峰。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在此后出现并对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到了明清,封建农业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停滞,科学发展也开始停滞不前。思想的禁锢和政治的腐败使中国科学逐渐没落。
西方在文艺复兴后科学有了极大发展,并被成功地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西方各国相继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近一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使西方科学赶上并超过了中国。
3.政治方面
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先秦百家争鸣在这时期产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社会政治环境最为开放,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元朝后程朱理学兴起,政治环境变得封闭保守,文字狱和八股取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学的没落难以掩盖。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许多国家逐步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束缚。从十七世纪英国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在解放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下取得了封建社会无法与之相比的巨大进展。
4.哲学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有悠久的历史,夏朝时期就有了易经,建立了完整的宇宙自然观。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宇宙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尤其是中医学和天文学。但自元朝以后人们思想被禁锢,明清没有新的有影响的哲学学说诞生,影响了科学发展。
十六世纪以后的西方与同时期,文艺复兴使人们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各种唯心的、唯物的,机械的、辨证的哲学不断涌现和发展,其中有许多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开拓了道路。
5.教育方面
中国科学教育自古有着很大缺陷,大部分研究之人是通过民间传授习得。除关系到王朝命运的少数领域(如天文、农业、医学、军事等),其他领域均很难得到官方支持和资助,“四书五经”成为沉重的思想枷锁。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中,自然科学在某种程度还受到一定重视;但到元代以后,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受到了严重贬斥。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士之路,没有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导致中国宋元以后的自然科学发展受到沉重打击。
同时期的西方却在文艺复兴之后摆脱了思想的束缚。人们的视线从神的身上移到了人本身和人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科学家被认为是高尚的职业,科学被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广泛的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为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欧洲为何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 1、文化因素:“西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开始;东方人对自然的理解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西方更强调追求精确性和逻辑结构思维。欧洲的许多科学理论都与古希腊科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革命是古希腊科学的基础上诞生,古希腊科学中的哲学理论,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等对科学的发展做了极好的铺垫,让当时的欧洲的科学家们有了一定的基础或说是能力去对科学和自然进行探索。欧洲科学家受古希腊科学的影响后的思维方式充满了创新,充满疑惑的了解自然与世界,不屈服于权威,执着于坚持真理,使得他们不断的发现并进步。
2.经济方面:西方在文艺复兴后科学有了极大发展,并被成功地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家经过科学研究,掌握自然中间的力量,把它运用到社会中,让科学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这样人们会更加乐于科学。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西方各国相继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近一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西方科学赶上并超过了中国。
3.政治方面:于当时欧洲背景,在当时的欧洲是允许个人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们知道科学可以武装平民,反抗着君主的统治、剥削、压迫,因而许多有知识的人便乐于科学研究,这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有利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许多国家逐步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束缚。
从十七世纪英国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在解放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下取得了封建社会无法与之相比的巨大进展。
4.哲学方面:十六世纪以后的西方与同时期,文艺复兴使人们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各种唯心的、唯物的,机械的、辨证的哲学不断涌现和发展,其中有许多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开拓了道路。除了这些,还有如科学精神与平等、民主、自由、进步等主要的社会思想的结合,形成知识潮流,又促生了众多思想家和哲学思潮,形成良性循环。
5.教育方面:同时期的西方却在文艺复兴之后摆脱了思想的束缚。人们的视线从神的身上移到了人本身和人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科学家被认为是高尚的职业,科学被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广泛的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为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四、科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当下生存的意义
一、联系:
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同时也更需要对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与宗教是始终伴随人类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古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是混纯一体的,到了近代,科学与哲学呈现出独立分化的特点,宗教也渐失其统治地位。科学、哲学与宗教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整合趋势,许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各自领域的专业问题,单纯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难解决的。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其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也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面上的统一。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在哲学的“反思”中,人类的科学活动及其理论成果成为被反思的对象。
事实上,每种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宗教的核心是哲学。无论科学、哲学还是宗教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希克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只有两个进路:一是自然主义的;一是宗教的。无神论,人道主义,科学主义属于自然主义的进路;世界各大宗教属于宗教的进路。在人类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生产经验的积累便是早期的科学。然而,人类力量有限,经常受到天灾的打击,于是开始祈祷神灵的庇佑,便有了宗教的诞生。人类有大脑会思考,对世界万物和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之后,哲学应运而生。
哲学、宗教和科学这三者从产生起便有着紧密的联系,继而在人类文明中茁壮发展,相辅相成,也有矛盾与冲突,但是缺一不可。只有这三者互相作用才能使人类文明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二、意义:
一方面,宗教独具超凡的神性特征。另一方面,宗教又充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宗教可以说是人对世界的最初思考,是出现最早的人类信仰,世界对人而言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控制,最后人用这种东西代替了他所有的思考,人们也把宗教当成科学与道德的结合体。
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许许多多的各种人生、社会等等属于人的命题。比起科学对人生的间接性,它更加直接的作用于人的生命,同时也反作用于科学等领域。哲学是人们对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求证,诸如世界本源,人的存在等问题;但人对现实自然是存在感知的,
随着劳动的深入和文明的探索,古人由农业,建筑等劳动中获得的关于天地规律的经验逐渐演变成科学。哲学不是独立于宗教和科学的个体,而是贯穿于宗教科学和人类历史的一种辩证和积累。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哲学所追求的是一中永不停息的精神,这也导致了很多科学史上的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哲学的思考,而不是出于科学的思考。
罗素说:“哲学,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也就是说,神学和哲学都是研究那些自然科学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但罗素又说到:“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哲学和科学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就是说都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像宗教信仰是服从于权威的。”
哲学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思,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的反思。反思科学成果及其所提供的崭新的认识成分对哲学可能引起正负两种效应:一方面,通过反思解释和阐发它所蕴含的变革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哲学意义,从而实现哲学对科学的超越和哲学的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如果哲学未加反思地、片面地夸大科学成果所提供的认识成分,并从这个被夸大了的认识成分出发去构筑某种具有极端倾向的哲学理论体系。
五、人与动物的区别
1、直立造就了人 第一,感官赋予人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为认识事物。人的脸是直立的,以便通过感官,可以进一步看穿事物的差别。他可以随意观看周围的、不论天上或地上的感觉对象,从万物中得到只有用理智才可了解的真理。第二,身体内部的力量的活动有较大的自由;大脑的活动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不是向下,而是抬起来,高于身体的其余部分。第三,因为如果人的体态朝向地,他需要把自己的手用作前足,因而便丧失了手的其他用途。第四,因为如果人的体态朝地,把自己的手用作前足,他便不得不用嘴衔食。这种样子妨碍说话,而说话则是理性的正常活动。”
2、人不如动物那样自足
动物缺少我们所具有的高级的优点,但是它们有我们所没有的优点。它们完全没有我们的愿望。但是它们却也没有我们的恐惧;它们同我们一样遭受死亡,但是不了解死亡;它们大多数甚至比我们更会保存自己,并且不象我们那样滥用情欲。
3、人比动物更自由主动
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因为,物理学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感官的机械作用和观念的形成,但是在人的意志力或者选择力方面以及对于这种力的意识方面,我们只能发现一些纯精神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不能用力学的规律来解释。”
4、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人与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这样的:禽兽在很大程度上为感官所驱动,很少考虑过去或未来,只是为眼前而活着.但是人因为天生具有理性,他凭借理性可以知道事物的关系,看到万物的原因,理解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性质,作出类推,因而很容易审视其一生的整个过程,为生活的行动做必要的准备。”
“能够使用真正的语言,能够用声音或用其他符号表示,只与思想有关的东西,而不是单单的情绪;人有记性,保存着而且记录着他的经验。”
5、动物是个体的存在而人是全体的存在
费尔巴哈指出,动物和人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单个存在的动物;而人类,既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也作为人类、一个全体、一个团体而存在”。动物没有思维、没有语言,也就是说动物没有意识、类意识、自我意识,因而它只能是孤立的单个存在物。相反地,只有人才具有这些。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智慧的动物,在于人与人之间有较之其它动物更为复杂、深入的交流关系。通过这种交流,人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数千年来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大,就是由于人类之间交流形式本身在发展与进步。
六、我们存在的/活着的方式
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能否相信我们所知道的?
人以特有的方式存在着。从哲学角度看,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变化发展史,人的特质及其演变规律,就孕育生成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流变过程中。
人始终是哲学关注的对象,但是,由于哲学流拍纷繁复杂,期间届不尽相同。理性主义哲学大都是认为人以理性的形式存在。黑格尔的人是‘‘绝对精神’’的外显式存在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就是典型。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人以自然方式存在,拉美特利认为人是‘‘一些地面上直立爬行的机器’’的观点就是佐证。现代非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潮,从人活动的创造性本性来理解人的存在,认为人是超越性、创造性、批判性存在,即自为存在。现代文化哲学坚持从人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生活世界来理解人的存在方式,认为人以文化形式存在。这些思想为深入探究人的存在方式起到积极作用。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通过对以往人学思想的扬弃判断,立足于人的实践,对人的存在方式,实质是对人展开的本质特性进行了新视野的探究阐论。他在多部著作中指出:‘‘人的存在及表现’’,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这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生活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的‘‘文化性存在’’相一致,任何人的实践存在又都是具有特质内容、形式的存在,在内外矛盾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人的存在方式又有文化性、具体性、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特性,不仅表征人的深层本质,而且滋长出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他们展示着人的表层、侧面的本质特性,是人存在具体形式,都是在人的总结实践中孕育、生成、发展,且网状联通、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人特有的多样性统一的深表层本质契合的存在总体框架。
实践性存在是人‘‘现实’’存在和‘‘应是’’存在相统一的存在方式。人则不同,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在自然界中现实存在,又总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超自然、超现实,追求‘‘应是’’状态的存在。这一理想状态不是空洞的抽象,是有其客观性的,潜质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们不断由‘‘现实’’存在态向‘‘应是’’的理想存在态变化。基于上述,我认为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
七、汉语的“革命”与英语的“revolution”两者背后的理念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中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这里的革即变革,命即天命,是从神权政治观出发对革命作出的解释。日本人在德川幕府末期、明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后被流亡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