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精品资料

070923202

大纲编号: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 别: 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 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 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精品资料

课程学时: 34 执 笔 人: 唐雪莲 审 订 人: 王 瑞 修订日期: 2007年1月

精品资料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五章 成本理论 第六章 市场理论 第七章 分配理论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十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期末考试 合计 理论课时 2 4 4 4 2 4 2 2 2 2 4 2 34 备注 五、教学方法及建议: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精品资料

建 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 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精品资料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部教学的起点,主要为了帮助初学者了解西方经济学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及经济制度与二者间关系 教学难点:资源稀缺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产生

(一)稀缺性 (二)选择 (三)资源利用问题 (四)经济制度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机会成本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两者区别 (二)两者联系

复习思考题:

1、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学习本章应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理解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与变动;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需求的含义、影响因素,需求函数与曲线,需求价格弹性;供给的含义、影响因素,供给函数与曲线;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需求和供给的含义,替代品与互补品,需求价格弹性,均衡价格形成过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