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1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 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 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 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其二,以大环境为依托的中华文化,有博大的气象,能够正视异族的文化,吸收并加以改造。虽然有异族入侵,异族摧残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没有间断。游刀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

其三,中华文化在广大的疆域,游刃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补充,生生不息,长期保存着活力。 2.4农业畜牧业区域

农业是古代文明的标志。中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开始有了农业。气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黄河中下游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由山麓地带迅速向东部平原发展。伊、洛、河、济四水之交的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唐代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已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黄准平原的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农业都很发达。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农业衰落。 2.5人口数量及迁徙

2

人口的数量和迁徙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估计战国时期的人口约3000万。清初人口约8000万。乾隆八年(1743年)有1.6亿人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2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人口分布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裁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時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3.1农耕自然经济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华文化 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和主要特质。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农耕文化模式。

所谓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低下水平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状况相适应的种经济形式。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实现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因循守旧。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与自然经济的结构和形态相对应是一致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亚洲东部大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先民从事农耕提供了可能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和文化之本。《论语?宪问》记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最早发生的区域,农业发达,这里必然成为中国上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在政治和文化上也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