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第

3节《平行线

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

重点与难点。 1、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素材。它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解决问题: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情感态度: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3、教学重难点: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2.1平行线及判定中,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2.2平行线的判定中,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学生现阶段动手能力强,善于互相交流, 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较为活跃.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是新授课采用我校校本研究开发打造高效课堂“和谐教学五环节”教学模式。即:新课导入,明确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探究;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五环节。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本章所涉及内容,按知识特点进行分类,并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围绕目标、教师指导。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 3、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

具有针对性的选择本课练习题,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知识、规律的运用是必需的。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也可以讨论、交流)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 4、课堂总结、单元回归

仍然以知识树的形式回归单元,对单元知识有立体式整合,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5、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选择适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阅或学生互批,及时反馈。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本章两方面知识和所学过内容,以复习巩固的方式导入本课内容。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通过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三种?它们是先知道什么?后知道什么? 答: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利用复习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问题2:

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引入新课. (二) 围绕目标、教师指导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