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结题报告
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在理解与尊重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民主与平等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学生说:“书由你去读,道理由你自去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种提倡师生民主、平等,在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看成实现教学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应当重视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暗示教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友好、亲切和善意的关系经常和谐,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应该成为儿童所爱戴的,聪明的保护人。”可见,倡导师生平等,实行教学合作,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需要。
3、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4、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和谐。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互相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个性、智能、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因此要树立新型师生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认知、理解等为表现形式的情感关系。
(1)师生工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关系,它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它是不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的协调一致。
(2)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关系,它的目标是满足人交往的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交往博得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其中贯穿一个共同的准则,教师爱学生,爱事业,学生爱教师,爱知识。
(3)师生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师生是相互平等的成员,既重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差异。
(4)师生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进行着特殊的情感互动。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小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距。在农村小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自身的视野、学生家长的素质,制约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家长更淳朴、
对教师更敬重,相对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农村小学特有的人文关系、文化积淀中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有作为的。
一定的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基于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变革,对国际教育新思潮、新理念的吸纳和整合,我国推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对话等,体现了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