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

第四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授课年级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 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 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 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 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 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 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0.钩体病后发症: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 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 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 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 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 氏阴性杆菌相似。 二、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然引起发病 C.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生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是不同的表现之一 E.病原体必定引起炎症过程和病理改变

2.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D.疟疾 E.麻风病

3.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变化 E.自然因素周期性变化

4.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 A ) A.咽拭子或血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表现

5.流脑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 E ) A.轻型 B.暴发型

C.慢性败血症型 D.顿挫型 E.普通型

6.确诊流脑的主要依据是(C ) A.脑脊液呈化脓性

B.血清特异性抗体监测阳性 C.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D.当地有流脑流行

E.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或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7.流脑主要传播途径是 (E ) A.空气传播 B 经水传播 C.经食物传播

D.日常生活间接接触传播 E.密切接触直接传播

8.脑膜炎球菌主要致病因素是(A ) A.变态反应致细胞病变 B.外毒素 C.神经毒素

D.直接致组织细胞坏死 E.内毒素

9.对于暴发型休克型流脑,治疗措施不正确的是(E ) A.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B. 扩容纠酸 C. 应用皮质激素 D.抗DIC治疗

E应用10%甘露醇脱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