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站得高,看得远”;“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月食”;“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地球仪
(1) 经纬线和经纬度
①经线与经度: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②纬线与纬度: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纬线 (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经纬线的特点: 名称 长度 形状 纬线 不等 圆 经线 相等 半圆 (3)特殊经纬线: 名称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五带 高中低纬地区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分界线 (1)东半球范围:20°W以东到160°E以西 赤道(0°纬线) (2)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极圈以内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 20°W和160°E经线 (3)纬度在30°内为低纬度地区,在60°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上为高纬度地区,在30°到 60°之间为中纬度地区 30°、60°纬线 备注 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极点为特殊纬线 地球仪上赤道长为经线长的2倍 (4) 经纬网及其判读方法 ①经纬网判断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②注意:(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经度少于20度在 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为东半球,W为西半球。 ④注意: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区”,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三、识图:
(1)特殊纬线:①赤道、②北回归线、 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⑥热带、⑦北寒带、 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及概况: 运动形式 运动中心 周 期 方 向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地 轴 一天 自西向东 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 太 阳 一 年 自西向东 四季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示意图及两分两至(以北半球为例) 比较项 时间 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夏至日A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于夜 秋分日B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C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于夜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夏至日最近白昼时间最长;同一时间:夏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冬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
(3)影子长短变化规律:同一地点:夏至日影子最短,冬至日影子最长;同一时间:离直射点越近影子越短,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三、四季划分与五带特征:
(1)四季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 一 次年2月),南半球季节相反。
(2)五带特征: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温带四季分明,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方向 、 比例尺 、 图例和注记 。 二、方向: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1)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2)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正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三、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如1: 100000。 线段式:如
。
春分日D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3)比例尺的大小:可将比例尺化为数字式,当分子都为1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内容详略程度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三、图例和注记: (1)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特定的地图符号就叫图例,如
(2)用来说明山脉、河流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陆高海深的数字叫注记,如“8844.43米” 四、地图分类: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
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死海;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三、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共5种。 (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判读方法如下:(五种基本地形的区别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
名称 海拔 形态 山地500米以高度和起伏变化很D 上 大 高原500米以外围较陡,内部(顶 E 上 部)起伏和缓 丘陵500米以起伏不大,坡度和B 下 缓, 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 平原200米以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2)六种地形部位(山顶或山峰、陡崖A 或断下 崖、山脊、山 谷、鞍部、盆地或洼地) 盆地无要求 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山顶A和B:等高线闭合,内大外小 C 区 盆地F:等高线闭合,内小外大(洼地)
山脊E: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低处(成分水岭) 山谷D: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高处(有河流发源) 鞍部C:两山顶的连接部位 陡崖G:等高线重叠的部位
四、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其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海陆分布
一、海陆面积对比与分布:
(1) 海洋占71% ,陆地占29% ,即通常所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面积占1.4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