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 疏(正义)(唐孔颖达):唐代出现的一种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注解方法。 2. 传(汉毛亨传):指阐明经义。 3. 笺(汉郑玄笺):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4. 集注(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5.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6. 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7. 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 8. 读(dou):古人读书,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9. 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畅明白,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二、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① 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要宾语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

② 在否定句中,代词往往充当前宾语。

例: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③ 在前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实”“之”等词帮助构成前宾语。

例:先君之好是继。

④ 代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前宾语。

例: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望。 2. 判断句

① 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例:供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② 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例:南冥者,天池也。 ③“也”字可以不用。

例:兵者,不详之器。 ④“者”字“也”字都不用。 例:荀卿,赵人。 3. 被动句 ① 动词+

于+主动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屨。

为+施事者+动词:止,将为三军获。 为+动词: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施事者+所+动词: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为+所+动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动词+(于+动词):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④ 被: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三、默写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及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都知道什么是善了,这就有了恶。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造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低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不辞谢,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自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2. 许行对照翻译: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