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背景:

(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2)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促进了工业的的蓬勃发展。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3、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4.显著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5. 应用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3)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重大成就:

内燃机的发明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 2、发明过程: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载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3)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5)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汽车制造业革命) 3、影响:

(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一场 变革。 (2)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成就3) 1、重大成就: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2、产生过程:

(1)19世纪80年代,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3)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①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②代表:英国、美国 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①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②表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 3.大众教育

①目的: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②措施: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2.管理: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到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3.成果:出现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日益加剧。

2.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2)1687年,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达尔文: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①代表作:《人间喜剧》

②意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

①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②意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三、音乐美术大师

1.音乐:德国天才作曲家——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2.美术:荷兰的梵高代表作有《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3.形成: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4.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4.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2.领导人:列宁

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三、开辟新时代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具体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党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