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存在显著差距,阻碍了义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元化的城乡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城乡师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因素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关键词:城乡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中最关键的一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想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要想进一步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基础教育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否均衡发展必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离不开城乡义务教育的统筹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差距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不断增加,和国家高层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对义务教育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在城乡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平衡。虽然差距在缩小,但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历史欠
账过多,体现在生均经费、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基建经费上,城镇仍然高于农村,差距依然存在。 (二)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表现在办学条件方面可以得到直观体现。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这很大差距,例如2009年城乡中学生均危房面积上,农村小学为1.3m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6m2,比城市小学高1.01m2,为其4.48倍,比县镇小学高0.67m2,是其2.06倍;农村中学为1.39m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5m2,比城市小学高1.04m2,为其3.97倍,比县镇小学高0.55m2,是其1.67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薄弱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就更不容乐观了。①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差距
教育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只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外在“硬性”条件,而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质量则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内在隐形原因。城乡中小学教师在学历、职称、年龄分布以及培训机会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多分布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且在培训机会上,城乡教师的差距也比较大。至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2007年的统计表明,农村地区依旧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其中农村代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1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7倍,是城镇的2.19倍。①
二、原因分析
(一)二元化的城乡教育制度
建国后,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在管理体制上国家实行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基于此的社会资源分配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主要的资源都集中到了城市。农村成了城市的附庸,教育也是如此,城市的教育有国家投资办理,而农村教育则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这样,就人为的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城市义务教育由政府买单,而农村义务教育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在原始积累上,农村学校大大落后于城市学校的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不平衡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大。农村地区由于地方财力的限制,投入教育的经费明显较低,有的地区的教育发展完全依赖中央的财政性拨款。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了学校硬件的好坏,而且由于教师的生活环境与待遇水平也直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决定着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引进和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
(三)城乡师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配置出了问题,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上的差异,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两校师资水平的差距。近年来,上演的一出出“择校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