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含答案

1 《论语》十则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相传曾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

从事政治活动。50岁时曾任鲁国的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当过三个月的代理宰相。罢官后,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而未能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有3 000人,著名的有72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圣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背景资料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把道德修养和政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了。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这些论述,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于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3.文化常识 (1)语录体

古代文体的一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2)儒家

儒家是指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和自我修身养性。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分支学说。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儒家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中为维护民族统一、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踰矩(yú jǔ) 诲(huì) 曲肱(ɡōnɡ) 戚戚(qī) ...2.通假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