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解题方法专项突破专题10评析类试题解题方法

专题10 评析类试题解题方法

1.评析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评析类题目的设问一般带有“是”或“不是”“正确”或“错误”等字眼,个别题目虽然没有,但隐含着明显的分析判断要求。 【解题方法】

(1)分析材料,干肢对照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材料中蕴含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要能够对题干中的时政材料进行准确的归纳和判断,知道这些材料讲的是什么,包含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题干的限制性词语,作出正确选择。解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题干规定选择“正确的看法”,那么,所选题肢的说法必须在知识和语言方面都是正确的;第二,少数设问要求选择“错误”的说法,考生必须认真审题,切不可按习惯性思维选择,认为选择题肢总是选正确的。

要特别注意,如果题目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那么判断题肢选与不选并不是以这个题肢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题肢的观点是否蕴含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入选。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作者的角度。 (2)干肢相连,把握题肢

把握题肢是分析判断的重点,首先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题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对其正误作出准确判断;然后把题肢与题干联系起来进行纵向比较,运用已有的知识去选择符合题意的题肢。 【典例探究】

典例1.(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B

【点睛】本题以不同时代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为情境,考查考生运用哲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对中国历史成就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京张高铁是新事物,“人”字形铁路建设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但不是旧事物,A错误。不同时期铁路建设采用不同的技术,说明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B正确。建设者的创新意识对高铁的成功建设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首要前提,高铁的成功建设是以尊重规律、符合实际为前提的,C错误。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存在的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说法错误。 典例2.(2015·课标卷Ⅱ)“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答案】B

【解析】“放在匣中何不鸣?”与“何不于君指上听?”说明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人用指头弹琴受到人的意识的调节,故②错误;同是操琴,有的是妙音,有的是噪音,指与琴发生了相互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故④说法绝对。指头象征着人的能动性,琴象征着客观事物,琴声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人化”的特点,故①正确;材料反映琴、指、声之间的客观联系,③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注意联系的存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针对训练】

1.(2018?北京高考)“窗含西的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2.(2017·课标卷Ⅲ) 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答案】B

【解析】②否认了人可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的说法, 故不选;认识具有上升性,不是一种封闭式的循环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③说法错误。“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解决”表明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表明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新问题”这一信息表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④说法正确。答案选B。

3.(2017·江苏高考) 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