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作者:许群英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2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网络借贷平台将业务拓展至高校,通过各类不实诱导学生进行超前和过度消费,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与生活,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校园贷”风险管理以及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校园贷”;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以来不少大学生因为“校园贷”出现跳楼,被暴力催收以及大学生出现“裸照”借款。大学校园充满“校园贷”的乱象。为了减少“校园贷”案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部、银监会、证监会等各部委下达相关文件,规范校园贷平台,加强对于不良网络贷款的监控,要求高校加强校园贷的日常监控机制构建,重视大学生网络贷款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避免高校大学生陷入“校园贷”不良圈套。本文主要研究“校园贷”存在的风险,高校需要从组织层面、教师与辅导员、学生个人角度来防范,政府需要规范网络贷款平台经营行为等。 1 “校园贷”的概念与特征 1.1 “校园贷”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各种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扩张,成为一个热点现象。与此同时,各大贷款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市场逐步延伸到校园,成为现在的“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主要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助学贷款平台、学生创业贷款平台和学生消费贷款平台三类。 1.2 “校园贷”的特征 “校园贷”存在以下特征:
1.2.1 涉嫌高利贷和暴力催收。一些平台通过收取各种高额的手续费、滞纳金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服务费、催收费等费用,突破法律对正常民间借贷利率的限制,其实际利率水平远超法律规定的利率水平,存在变相发放高利贷的违法违规行为。
1.2.2 误导性宣传和欺诈销售。一些平台刻意隐瞒借款的真实风险,以“零首付”“零利率”等低门槛、低成本进行欺骗诱导,放大其显性的正功能,回避其隐性的负功能,涉嫌欺诈性引导大学生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3 贷款的审核不严格。一些贷款平台审核门槛低,线上通过学生证即可申请小额贷款,未严格履行借款人资质审核义务,导致网络贷款平台风险控制能力严重不行,致使学生信息保密不严,存在学生信息被盗用现象,学生身份被冒用,可能面对信用记录被抹黑及追债的现象。
2 “校园贷”的风险及不利影响 2.1 “校园贷”的风险
从“校园贷”分期费用不透明,网贷也就成为变相高利贷,平台在收取约定的利息之外,还会以罚息、服务费、违约金、滞纳金、催收费等名目,收取远远高于贷款本息的巨额费用,导致大学生欠债压力大,从而影响大学生生活;同时借款审核不严格,资信状况不了解,大学生还款积极性不高,平台逾期还款率高;“校园贷”征信体系不完善,平台征信数据缺失,一些公司采取的催款方式,往往是各种骚扰、胁迫、跟踪、盯梢、非法拘禁甚至包括某些更加极端的手段,迫使借款者不得不东奔西走举新债还旧债,从而极大地威胁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总之,校园网络借贷存在信用风险、还贷风险、裸贷风险、隐性担保风险和信息泄露风险等。 2.2 “校园贷”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校园贷款为了提高对于学生的吸引程度,往往都降低贷款门槛,掩饰其高利贷本质特征,同时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于校园贷款的防范意识与能力都比较差,通过小额贷款、缩短贷款期限来肆意赚取学生的钱。校园贷款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大学生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相比劳动获取比较轻松,容易引发一些不良消费习惯,甚至有的学生欠下赌博巨款,选择逃课去消费。由于大学生自身还款能力比较薄弱,有些网络贷款人用尽各类手段向大学生追索债务,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也有一些平台非法诈骗,骗取学生的物质作为抵押物、保证金等,在借贷过程中大学生个人信息也容易泄露,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3 “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对策
构建“校园贷”风险防范模型,建议大学生理性消费,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引导,及时发现大学生的不正常消费行为,从源头上遏制“校园贷”,同时高校还需要完善大学生的信贷体系,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让其远离“校园贷”不利影响。 3.1 “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构建
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从学生思想层面加深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引导其消费行为合理化,大学生理性消费,同时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力度,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源头上遏制校园贷乱象,再者加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构建。 3.2 规范“校园贷”平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对部分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校园贷平台予以规范清理,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正规金融机构尽快补上高校金融服务短板。对于市场化的网络贷款机构来说,开展高校消费金融业务除了需要资格准入,还应尽量减少学生的现金类消费信贷使用,以抑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 3.3 完善大学生的信贷体系
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信贷体系,尤其是大学生资助的信贷体系,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性需求,而非求助于校园贷。比如尽快出台《国家助学贷款条例》,建议国家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各省也成立一个国家助学贷款中心,协调政府、银行、学校三方利益。 4 结论
针对“校园贷”各方主体采取有效措施,构建“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关注大学生“校园贷”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学生消费观念与行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参考文献]
[1] 丁慧.校园贷的发展及完善措施[J].经济视野,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