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

的高度约 0.75 米。

2.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

米=103米; 1 分米=0.1米=10-1米;

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 米; 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

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

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

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 就可用其他物体代

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答案:可先用小绳测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 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误差,是能够避免的。 7.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小时(h);1min=60s;1h=60min

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

物体)叫参照物。

3.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

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第三,四节:运动的快慢及平均速度的测量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2. 速度:把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s??。

t3.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换算:1m/s=3.6km/h 。 4. 机械运动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分类:(根据速度是否变化)(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5. 平均速度:= 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

s

6.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 = t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

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总路程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

传来的,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

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即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

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5.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6. 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

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7. 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

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1. 2. 3. 4.

5.

6. 7. 8. 9.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人体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界中的火山爆发、 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源与听者的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第三节:声音的利用

1. 回声: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

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 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

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3.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能够传递能量。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

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

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3.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的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

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 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

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5. 温度计的分类及比较: 分类 用途 量程 分度值 所 用液 体 特殊构造 使用方法 实验用温度计 测物体温度 -20℃~110℃ 寒暑表 测室温 -30℃~50℃ 体温计 测体温 35℃~42℃ 1℃ 水 银煤油(红) 1℃ 酒精(红) 0.1℃ 水银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6.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 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3.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

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 而非晶体

没有熔点。

5.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6.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

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7.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下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 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 处于固态。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2.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3.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4.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

动快慢。

6.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 雾、 等)。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要放热。

3.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 变化着, 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

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4. 物态变化吸放热图解: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升华 吸热 熔化 吸热 凝固 放热 固 液 汽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气

凝华 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源的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

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3.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