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题目:阿斯匹林与氯丙嗪的降温区别
理论依据:氯丙嗪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因而机体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可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体温。 两者均能降温,但有所不同
研究现状:氯丙嗪作为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已经有5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由于它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用于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用于低温麻醉可以减少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耗氧量,有利于手术进行。用于人工冬眠有利于患者渡过危险的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的对因治疗争取时间。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早在1853年人们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899年,由德莱赛介绍到临床,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现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有:解热镇痛作用、抗炎抗风湿作用和抗血栓作用。
研究内容:观察氯丙嗪和阿司匹林的镇静和降温作用并掌握其降温作用特点,并比较其不同点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照法
实验对象:小白鼠(18~22g) 性别:雌鼠、雄鼠 规格:健康、正常体重小鼠 数量:9只(雌雄各半)
仪器:电子天平、肛表(至少六个)、大烧杯(9个)、1m1注射器(7个)、冰箱(或大盆中放入冰块)、5号针头(7个)。
药品:0.08%盐酸氯丙嗪溶液、生理盐水、1%阿司匹林溶液、液体石蜡、2%2,4-二硝基酚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实验组小白鼠分别腹腔注射盐酸氯丙嗪溶液和阿司匹林溶液,对照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情况如下表: 发热时降温实验
鼠组 药物 环境 活动情况 体温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30min
甲 阿司匹林 室温 乙 氯丙嗪 室温 丙 生理盐水 室温
正常体温实验 鼠组 药物 环境 活动情况 体温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30min
甲 阿司匹林 室温 乙 氯丙嗪 室温 丙 生理盐水 室温
低温实验 鼠组 药物 环境 活动情况 体温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30min
甲 阿司匹林 室温 乙 氯丙嗪 室温 丙 生理盐水 室温
观察指标:用药前后小白鼠的活动情况以及用药前后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实验步骤:实验前准备 取小白鼠随机分组,称重编号,分为ABC三组,每组六只,两只一组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注射阿司匹林溶液0.1m1/10g,乙组盐酸氯丙嗪溶液0.1m1/10g,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0.1ml/10g。
1、发热时降温实验 2,4-二硝基酚致小白鼠发热实验,先用电子温度计测小白鼠正常体温(测温探头插入直肠6cm)后,皮下注射2%2,4-二硝基酚0.045ml/10g,30 min后开始测试体温。当体温升高0.8℃以上时实验。
按实验要求给药或生理盐水,30min 后测试并记录小白鼠体温。并观察各组小白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
2、正常体温(室温实验) 用电子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按实验要求给药或生理盐水,30min后测试小鼠体温。并观察各组小白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 3、低温实验 用电子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按实验要求给药或生理盐水,用药后将甲乙丙三组小白鼠放入冰箱冷藏室(或放有冰块的盆中)。30min后测试小鼠体温,并观察各组小白鼠的活动情况并记录。
预期实验结果:1、发热时降温实验: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用药前活动倦怠,安静;体温明显高于正常体温。用药后,甲、乙两组小白鼠活动趋于正常,活动相对活跃,体温恢复正常;丙组小白鼠用药前后活动情况以及体温基本一致。 2、正常体温实验: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用药前活动活跃(正常活动情况),体温正常。甲、丙两组小白鼠用药前后活动情况及体温基本一致;乙组小白鼠用药后,活动情况变少,出现战栗现象,体温与环境体温基本一致。
3、低温试验:甲、乙、丙三组小白鼠用药前活动少,出现战栗现象,体温正常。用药后甲、丙两组小白鼠活动情况及体温与用药前无异;乙组小白鼠用药后活动变的更少,战栗现象加剧,体温与冰箱温度基本一致。 设计人:孙秋菊、翟红伟、童彩英、刘府红、孙权、袁栋 附参考文献:案例版药理学教材及药理学实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