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 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 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

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 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 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 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 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 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 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 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16. 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 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 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 19.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 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 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 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 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 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 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 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 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 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 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 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 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 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 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

又称替代强化。

37.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 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 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

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 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 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 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

称之为高峰体验。

43. 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 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1

45. 图式:是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

46. 人格测量: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47. 投射:是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中的心理倾向。 48. 主体统觉测验:即TAT,是一种窥探受测者的主要需要、动机、情绪和人格特征的方法。

49. 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50. 行为疗法:是运用行为主义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治疗心理疾病和障碍的技术。

51.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

方法。

52. 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53. 素质:指人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个体在遗传体质与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以及个人实践中形成起来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

身心特点的综合。

54.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上,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55. 心理治疗: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已经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56.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57. 行为改变法: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根据这种理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

行为。 简答题:

1. 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答:即为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体现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相同的,而且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 简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 3. 简述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有: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4. 简述佛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答: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他认为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最深层部分;后期他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我;自我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5. 简述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答:佛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2~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成年)。 6. 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7. 简述荣格的心理类型学。

答:荣格把态度类型划分为内倾和外倾,把功能类型划分为: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把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组合起来,有八种: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8. 简述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

答: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9. 简述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答: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统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赖型;三是回避型;四是社会利益型。他认为:前三种类型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10. 简述霍妮有关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说。

答:霍妮继承了佛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的观点,认为需要决定人格,神经症的需要决定神经症的人格,她提出了著名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依从型)、反对他人(敌对型)、逃避他人(退缩型)。 11. 奥尔波特特质论中自我统一的八阶段有哪些?

答:奥尔波特特质论中自我统一的八个阶段是: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

2

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岁),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青春期),作为理想者自我的形成(成年)。 12.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表现出与其特质不一样的行为或习惯,这种现象如 何解释?

答: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他。 13. 简述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答:斯金纳提出了两条原则:①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②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14.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例如:一个人相信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从而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好评。 15. 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和过程。

答: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班杜拉发现,立榜样、树标兵、杀一儆百、杀鸡儆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行为表现与否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榜样的呈现方式是身教和言传;观察学习的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6. 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学习的四个要素。

答: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点,它们是: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会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反应,既可以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 17. 简述高峰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答: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父母情感体验,审美感知,创造体验,治疗中或思想上的顿悟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其作用是:①它可以而且的确具有一些严格意义上的疗效,能够消除病症;②可以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③可以多种方式改变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他与他们关系;④它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⑤它能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他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独特性。 18. 马斯洛的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答: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一般呈现出前面所列出的那种顺序,一般说来,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人的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宰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所烦忧。 19. 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答: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六个必要和充分条件:①治疗者和患者必须处于“心理接触”的状态中;②患者必须是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中;③治疗者必须处于与患者保持一致的状态;④治疗者必须对患者无条件积极看待;⑤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有移情理解;⑥患者必须在一些程度上感受到治疗者的整合,无条件看待与移情式的理解。 20. 简述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特征。

答: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四个特征:第一,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第二,普遍性;第三,稳定性;第四,中性。 21. 简述凯利人格建构的推论。

答:凯利的人格建构的推论是:建构推论;个体框论;组织理论;两分推论;选择推论;范围推论;经验推论;调整推论;片断推论;共同性推论;社会性推论。

22. 简述投射测验具有的特点。

答:投射测验具有以下特点:①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含义,而受测者也不受任何限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②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受测者一般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将得到何种心理的解释,使测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受测者真实的人格特征;③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单个人格特质的关注。 23. 简述行为观察法的特点。

答:行为观察法有如下特点:①它重视的是收集客观可靠的具体行为;②它同投射技术一样,也重视个体行为的独特性;③它和自陈问卷一样都涉及到个体的具体行为;④行为观察法和行为治疗,是试图以情境控制行为和改变行为。 24. 简述临床上人格障碍者的特点。

答:临床上人格障碍者有如下特点:①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②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③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④矫正比较困难。 25. 简述反社会性人格形成的原因。

答: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失父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26. 简述人格品质的三个层次。

答:个体的品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个体的人格品质。诸如自信心、上进心,勇敢和毅力;第二个层次为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诸如关心集体,工作责任心,遵纪守法等;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政治品质,诸如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等。 27. 简述确定人格教育目标的原则。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